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派记者 杨璐
“紧紧把握生物科技作为引领下一轮产业革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定位,抢夺生物经济发展主动权已成为国家和企业的共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建议强化以“新药上市”为核心的医药创新;鼓励和支持走在全球前列、处于全球技术前沿的全新靶点和产品的开发;关注和增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做好“强链”“延链”“补链”,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李燕说,目前我国创新药已进入全球第二梯队前列,中国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的贡献跃升至约14%,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利用好战略机遇期,把握好时间窗口,做好国内发展,支持引导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长期战略意义。
为此,她建议进一步加强医药产业顶层设计,做好医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十四五”规划,打通新药立项、审批、生产、使用全部环节,尤其是进一步理顺从新药上市到药品临床使用的中间环节,大力简化创新药品进院流程。
在李燕看来,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存在原始创新短板,主要表现在创新研究缺乏有转化意义的新机制、新靶点;临床研究资源不足;研发聚集于热门靶点现象明显,普遍存在同质化等方面。
李燕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强化以“新药上市”为核心的医药创新。建议政府长期持续投入科研经费,加大基础研究在研发总投入的比例。完善生物医药研究管理与统筹体系,确保医学研究的先进性、高效性。突破成果转化瓶颈,探索设立国家转化科学促进中心,搭建基础医学到临床研究的转化桥梁。同时,鼓励和支持走在全球前列、处于全球技术前沿的全新靶点和产品的开发。尤其对进入临床阶段的在研产品,从国家角度给予政策、资金等大力支持。
李燕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三位,形成包括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四个环节,涉及研发外包服务公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制药公司、原料供应商、医疗器械制造公司、经销商、医院等在内的复杂的供应链体系。但上述产业链的高端仪器、设备、耗材等,目前以进口品牌占主导地位。
她认为,众多因素都在提醒,需要前瞻性布局,大力推动短板技术突破和首台套设备发展,打造一批掌握生物医药前沿技术的原材料生产企业和设备、仪器制造公司,做好“强链”“延链”“补链”,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鼓励生物产品研发和生产企业进行国产替代,当国产设备、仪器、物料和耗材质量接近或达到进口产品时,优先选择国产品牌。同时对采用进口物料和设备的在研和上市产品进行国产物料替换时,从国家层面给予法规、政策上的支持,确保高效快速实现国产化替代。”李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