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胎死腹中”? 柔宇科技在怕些什么

春节前,被业界誉为“独角兽”的柔宇科技宣告终止IPO进程,此时距离其IPO申请获受理才2个月左右时间。

据西柚了解,2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发布消息称,柔宇科技因发行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或者保荐人撤销保荐。根据《审核规则》第六十七条(二),上交所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有行业人士猜测,柔宇科技此举是为躲避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1月3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了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名单,柔宇科技是20家被抽中的企业其中之一。

IPO“胎死腹中”? 柔宇科技在怕些什么
编辑

从渴求到止步

2019年3月,柔宇科技就传出IPO的计划。2020年1月,有消息指出,柔宇科技已秘密申请在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以筹集约10亿美元。不过到了2020年11月,柔宇科技搁置了美国上市计划,转而寻求在上海科创板首次IPO,筹资最高120亿元人民币。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则是于2020年12月31日依法受理了柔宇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文件,并按照规定进行了审核。

一波三折的IPO之路,似乎暗示着这位“独角兽”并非表面上那般光鲜。根据招股说明书,柔宇科技主要产品尚处于商业化初期,销售规模较小,商业化落地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公司存有多重风险。该公司目前处于连续亏损状态,2017年度~2020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近32亿元,未来几年内能否盈利尚不确定,上市后亦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

在1月31日被抽中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后,2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消息称,柔宇科技因发行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或者保荐人撤销保荐。根据《审核规则》第六十七条(二),上交所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对于撤回IPO申请,当日晚间,柔宇科技在其官网发布公告解释原因称,“基于公司股东结构存在直接层面的‘三类股东’等适格性的情况尚待进一步论证,我们考虑到公司发展战略,经研究后决定,暂缓本次科创板上市申请。本次暂缓科创板上市申请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构成重大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 “三类股东”是指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等,含有“三类股东”的企业到A股上市需要对“三类股东”进行全面穿透或者清理。

而根据柔宇科技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此次发行前,柔宇科技总股本3.6亿股,共有41名股东,其中,中信资本—铂睿壹号和招商资管—浦深1号资管计划属于“三类股东”,分别持有柔宇科技2177.68万股、457.78万股,持股比例分别为6.05%、1.27%,这两名股东分别以中信资本、招商资管的名义登记为柔宇科技的股东。

据业内人士透露,近期市场出现的IPO撤材料、终止家数较多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多是带病闯关,通过各类动态监管措施防止“病从口入”,是监管的应有之义。

IPO“胎死腹中”? 柔宇科技在怕些什么
编辑

频招质疑 实际上,在柔宇科技的IPO之路上,质疑声音一直不断。虽然柔宇科技的核心团队都毕业于清华、斯坦福等名校,在IBM、Intel、HP、西门子等著名IT企业有深厚的经验积累,但是这家“明星璀璨”的科创公司,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吞金兽”。

有数据显示,成立以来,该公司已完成10轮以上融资,早期投资者包括深创投、保利资本、IDG资本、松禾资本、中信资本等机构。其最近一笔融资为2019年12月完成的3亿美元F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约为60亿美元。本次IPO,柔宇科技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12000万股普通股,募资144亿元。公司发行前总股本为36000万股,那么IPO之后的估值大约是576亿元人民币。

但是其公司的运营成绩表却并不乐观,据其招股书公开信息显示,2017至2020年1-6月,柔宇科技实现营业收入为0.65亿元、1.09亿元、2.27亿元、1.16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和-9.61亿元。三年半累计营业收入4.01亿元,累计亏损却高达31.95亿元。

与此同时,招股书显示柔宇科技的产品存在滞销风险。2018-2020上半年,其产销率分别约为27%、17%、46%。在平日的宣传中,柔宇科技宣称与中兴、空中客车、中国移动、路易威登、李宁、丰田、等知名公司签约合作。但招股书揭示的大客户中,并未见这些企业的身影,市场上也未见合作产品。还有专家质疑称,柔宇科技与其招股书中披露的前五大客户,存在着关联交易、“一人分饰两角”等蹊跷交易。

另外,柔宇科技虽然拥有自主研发了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技术,并宣称该技术采用非硅材料,绕开了硅材料固有的缺陷,比起现在主流的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在工艺流程上简化、制程温度更低,降低了柔性显示屏的生产成本和产线投资门槛,且量产良品率和产品弯折可靠性大幅提升,然而根据其招股书上披露的数据,柔宇科技的类六代全柔性屏量产线在2018至2020年上半年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5.1%、31.2%和5.3%。这意味着柔宇的产能在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公司没有拿到太多实际的生产订单。

有行业人士质疑称,柔宇科技团队的想法太过超前:其官网上一款售价5888元的柔性屏时尚上衣,可将手机上的内容在衣服上播放,宛如科幻小说《三体》中描述的未来衣服。过去几年来,柔宇科技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一直都超过100%。2020年上半年,柔宇科技的研发投入为5.83亿元,占营收的502.01%,相比之下同时期京东方的研发投入比为6.45%。

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2019年1月23日,小米总裁林斌在微博和朋友圈晒出了小米双折叠屏工程机的视频,宣称这“应该是全球第一款双折叠手机”。次日,柔宇副总裁樊俊超在微信朋友圈发布长文,称小米是“屏幕核心技术专利产线啥都没有的手机组装公司”,并表示“目前全球范围内同时有自己核心柔性屏技术和柔性终端产品如可折叠手机技术并且两者都能量产的公司只有柔宇”。

这是中国手机消费市场第一次将目光投向柔宇。

可惜的是,其在C端发布的产品——柔派(FlexPai)却并未像柔宇和小米的“口水战”那样获得大众的瞩目。在京东商城,标价 8999 元的柔派折叠屏手机,评价数只有 800。作为对比,标价 11999 的三星 Galaxy Z Flip(SM-F7000)评价数是 7000。 但是在招股书上,柔宇科技主营业务里to B的占比从2017年的82.04%一路下降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22.02%。目前,在B端市场中,华为、小米、苹果等手机巨头都没有用柔宇的技术,柔宇索性把它们都列为了竞争对手。2020年上半年公司在to B业务的收入仅为2476万元。

这无疑让人有些捉摸不透,在B2B领域,作为供应链一环的柔宇只需专注于自己的柔性显示技术,但在toC市场销售一款手机,是一个需要整合上百环供应链的系统工程,苹果的主力供应商有200家,这对柔宇而言,似乎是一个过重的负担。

经营公司不是做题

在一档财经脱口秀节目中,现场嘉宾竞技时代CEO李金龙提及自己对柔宇产品的不好体验:“在三里屯的线下店里现场体验过Royole-X(VR头显产品),老实讲呢,这一次的体验让我的印象并不是非常地好……”

在李金龙还未进行进一步解释时,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略为焦急地进行了反驳:“我不是很赞同这个说法。”

清华毕业考入斯坦福,斯坦福博士毕业后在IBM总部工作了三年的刘自鸿,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其所带领的柔宇团队,也有着一股“科班出身”的“技术范儿”。走的也是先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随后迅速将技术进行产业化实现规模量产,进而通过B2B和B2C推动落地应用的路子。只是这条路注定不好走。在显示屏行业,如今声名显赫的BOE(京东方),2001年蛰伏,2012年首次实现盈利,2018年出货量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在电动汽车行业,特斯拉成立于2003年,但直到2016年Model 3上市并获成功,才被理解和认可。

对于学霸而言,做对题然后收获好成绩,似乎是一个理所应当的过程,但是公司经营却远比做题要难上许多,即使做对了,也不一定能够立刻获得收获。此次IPO的撤回,未尝不是柔宇科技一次绝佳的反思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272 字。

转载请注明: IPO“胎死腹中”? 柔宇科技在怕些什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