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国庆期间深陷添加剂“双标”风波的海天味业发布了2022年三季报,受三季度单季净利润下滑6%拖累,整个前三季净利润也录得轻微下滑0.86%。作为A股代表性消费白马股,“酱油茅”出现负增长比较罕见,为公司上市9年来第一次。
三季度股东变化情况来看,公司十大流通股东未见公募基金身影,十大之外也大多为ETF、指数增强等被动型基金。此外,代表北上资金的香港中央结算轻微增仓4%,国家队中证金持有0.94%保持不变。
由于添加剂事件发生在10月上旬,不少股民担心会影响四季度销售,并体现在2022年度财报上。目前,“酱油茅”股价从高位回调幅度已达55%,但按三季度最新净利润算,动态市盈率仍超过50倍。
2014年以来首见三季报负增长
根据海天味业这份2022年三季度报告,其第三季度单季营收55.62亿元,同比(较上年同期)下滑1.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74亿元,同比下滑5.99%。而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90.94亿元,同比增长6.11%;净利润46.67亿元,同比下滑0.86%。
机构和价值投资者极为看重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roe)方面,海天味业前三季则显著下滑了3.44个百分点,录得19.57%。
中国基金报记者注意到,这是海天味业自2014年2月在上交所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此前,“酱油茅”增速十分稳健,被不少价投派视为具有穿越周期的能力,甚至可比肩“股王”贵州茅台。
从2014年到2021年的8期三季报显示,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33亿、18.41亿、20.39亿、25.39亿、31.31亿、38.35亿、45.71亿、和47.08亿元,每年保持增长,累计增长超过200%,年复合增速超过15%。
今年三季报股东方面,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海天味业控股股东及实控人持股比例较高,合计持股超过70%,其中控股股东广东海天集团持股比例就达到58.26%,因此其他股东即便是进入十大,持股比例大都不足1%。
整体来看,海天味业三季报十大股东(股份全流通,也是十大流通股东)变化不大,依然没有一家公募基金进入“十大”,代表北上资金的香港中央结算小幅增仓4.28%,位列第三大股东。两名自然人黎旭辉和赖建平减持不到1%,而国家队中证金持股不变。
十大之外,持有海天味业的公募基金大部分以被动型基金为主,且持有比例均不足0.2%。
经销商数量和预收款双降
刚刚过去的国企假期,海天味业遭遇添加剂海内外产品“双标”质疑,公司不得不连发三次公告回应公众,但仍然给公司品牌声誉带来一定影响。在“酱油茅”股吧,不少网友担心该事件会影响公司销售,而由于发生在9月份之后,将主要体现在四季度业绩上。
从销售先行指标“合同负债”来看,海天味业今年三季报这一数据比去年同期还是出现轻微下降。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合同负债为26.86亿元,而截至去年三季度末的数据是27.88亿元,降幅为3.66%。
根据公司此前在年报中的解释,“本集团已收或应收客户对价而应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的义务作为合同负债列示”,而“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时,按预期有权收取的对价金额确认收入”。具体看,合同负债的构成绝大部分是预收的经销商货款,也有极少的预收经销商运输费等。
除了经销商的预收款,渠道护城河极深的海天味业截至今年三季度经销商数量本身也出现了下滑。去年三季度末,公司经销商数量为7403,而今年三季度末为7153家,减少了250家,下降比例3.38%。根据公司的披露,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增加的经销商数量为784家,但减少的数量为106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