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直达基层,专家称赤字货币化不会实施

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交大会审议。此前备受关注的抗疫特别国债的相关细节也随报告披露:今年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用于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等。

 

抗疫特别国债用在哪?

 

作为对冲疫情影响的三个财政工具之一,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备受关注。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发行特别国债”,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其进一步明确为“抗疫特别国债”,业内认为,这说明特别国债将主要投向抗疫领域。

 

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使用范围,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节,使用范围被明确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预算报告中,除提出主要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外,还增加了“预留部分资金用于地方解决基层特殊困难”的表述。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这是基于疫情对各地造成的影响不同而作出的全盘考虑,比如,在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预留部分资金是一种准备,抗疫特别国债的“抗疫属性”没有改变。

 

何为特殊转移支付机制?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提高赤字率和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要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何为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连平解释,这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过去中央的转移支付都是首先给省政府,由省政府具体安排,现在提出“直达基层”,就是直接开出单子,明确每笔钱直接给到哪个基层城市,不再从省政府“过手”,保证这个钱是真正、全部、不打折扣地用到实际所需要的地方去。

 

“这也反映了过去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上一级财政会截留下一级政府的财政资金,调整到其他项目用途上”,连平认为,报告中“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也强调了这一点。

 

预算报告明确了特别国债的期限、预算管理及还本付息等事项:抗疫特别国债是由中央财政统一发行的特殊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纳入国债余额限额,发行期限以10年期为主,与中央国债统筹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还本付息方面,预算报告指出,抗疫特别国债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本金由中央财政偿还3000亿元,地方财政偿还7000亿元。

 

解读:“发债规模为之后的财政政策留下空间

 

连平介绍,过去一直都是谁发债谁偿还,这次提出中央财政承担30%,偿还3000亿元,很明显就是用中央财政的能力支持地方财政,相当于补贴地方。

 

他认为,相比地方,中央财政状况相对比较好,杠杆水平比较低,在国际上横向比较也是较好状态,但地方财政的情况就复杂一些。比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占GDP的比重达到约60%左右,中央财政只占不到30%。

 

他建议,目前情况下,中央财政可以更多发挥作用,更多举债,地方财政虽然举债,但可以部分由中央来偿还。目前看,也是这样做的。

 

两会前夕,有学者建议由央行来直接购买特别国债,在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赤字货币化的讨论。连平表示,从今天的报告来看并没有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

 

他认为,到目前为止,赤字货币化仍然只停留在学术领域的探讨,在所能看见的未来,也不会实施,“有些过头。”

 

针对1万亿元的发债规模,连平认为并不是市场预期的上限。分析原因,他认为,制定规模的时候要考虑财政在其他方面挖掘资源的情况,这次报告也特别谈到要把相对闲置的资金更好地使用起来,同时削减中央财政开支。

 

“也就是说,如果还有挖掘空间的话,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借太多的债,这样的发债规模也为以后的积极财政政策留下了空间,因为现在都不知道国际市场还会发生什么。”连平分析。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陈思 校对 吴兴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57 字。

转载请注明: 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直达基层,专家称赤字货币化不会实施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