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彩霞 刘春雨
在位于山东省济宁市的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基地,工作人员正划着小船采收珍珠蚌。一眼望去,整个基地,波光粼粼,水美蚌肥,工作人员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
很难想象,几年前“脏乱差黑”的采煤塌陷地,竟养出了“闪亮珍珠”,往日的“大地伤疤”,如今成为生态宝库。同样正在发生蝶变的采煤塌陷地,在济宁还有上百处。
济宁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闻名于世,可遍布全市的57座煤矿,长期掠夺式开采让济宁颇为“受伤”,留下了多达76万余亩的采煤塌陷地。
进入“后煤矿时代”,济宁痛定思痛,下决心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2018年出炉《济宁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把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一项重点任务、重要抓手。2019年制定《济宁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19-2021年)》,推动生态修复向纵深发展。
为了监督检查综合治理推进情况,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2020年8月至9月,济宁市审计局抽调全市审计机关96名业务骨干,混合编成12个审计组,采取“提级交叉”“一竿子插到底”的审计方式,紧扣政策贯彻落实、治理责任履行、资金筹集管理使用和项目绩效等,对11个含煤县(市、区,含2个功能区)统一开展2018年以来全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专项审计。一场对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情况的全面“经济体检”拉开序幕。
经过紧张有序的审计,结果表明,两年来,全市共完成治理项目64个,累计投入资金13.74亿元,治理采煤塌陷地35.1万亩,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审计反映和揭示了部分县(市、区)存在综合治理管理机制不健全、政策贯彻落实不彻底、部分治理项目进展缓慢、项目监管不严、挤占挪用专项治理资金,以及一些煤炭企业未按规定计提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费等,共涉及10大类32项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有效的综合治理机制、统筹资金使用和采取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等审计建议,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应进一步加大采煤塌陷地治理力度》的审计专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要求加快综合治理进度,并调增11个县市区的2020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目标任务4600亩。
济宁市审计局持续督促抓好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做实审计“后半篇文章”。按照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成立整改工作专班,创新实施“划方整平、挖深垫浅、生态治理、产业利用、充填平整、预治理”等六种治理模式,根据塌陷地现状、类型、分布及环境条件,明确不同采煤塌陷区功能定位,因地施策治理采煤塌陷地。对轻度和中度塌陷地,采用“划方整平法”复耕和“挖深垫浅法”“上粮下渔”等方式对7.94万亩塌陷地进行综合治理;对重度塌陷地,采用围湖造岸、植树种草、养殖和旅游综合开发“生态修复法”治理1.28万亩;采用在地表破坏之前先剥离表土、充填抬高、回覆剥离表土的“边采边治”方式恢复耕作价值,对城镇周边的塌陷地采取充填固废提高的方法形成产业用地0.88万亩。此次审计,规范治理项目31个,加快了45个项目的进度,督促24家煤炭企业补提治理费7.3亿元,归还和盘活专项资金4.1亿元,促进煤矿企业和市场主体投资治理6.19万亩,统筹整合涉农、涉地和涉矿等财政资金治理历史遗留塌陷地3.91万亩,为如期完成2020年治理目标提供了支撑。
同时,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促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度。推动市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委员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实施管理的意见》等4项制度,督促11个县(市、区)建立健全采煤塌陷地治理制度26项,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形成了更加完备的全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体制机制。
壹点号审计show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