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向杲
继2020年万能险保费同比下滑19%之后,今年万能险保费持续收缩。银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前5个月,代表万能险保费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文中万能险保费均指该指标)达3324亿元,同比减少510亿元,下滑13.3%;占人身险公司总保费的比例由去年全年的18%进一步下滑至今年前5个月的15%。
监管引导及行业主动转型是万能险持续收缩的主因。多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早已开启转型,加大健康险、长期寿险等保障型保险产品占比,削减中短期的万能险、投连险保费收入,这既符合监管导向,也利于公司长远、健康发展,更符合消费者的保险需求。当然,险企削减万能险保费必然要承受短期流动性压力、市场份额及规模下降等诸多痛苦。
从“野蛮生长”到回归本源
万能险其实并不“万能”,本质上是一种兼具保障功能与投资功能的寿险产品。万能险保费一部分用于风险保障,另一部分用于投资账户。不过,和健康险、寿险等产品相比,其风险保障的功能偏弱。之所以被冠以“万能”,是因为投保人可以灵活调整保额、保费及缴费期,并确定保障与投资的最佳比例。
万能险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2000年被引入我国。随着资本市场发展、险资权益投资逐步放开等有利因素的推动, 2015年、2016年,万能险保费同比增速分别高达95%、55%,一批中小险企万能险保费出现飙增。2016年,万能险保费占人身险公司总保费的比例达到了34%的历史峰值。由于其较强的理财属性以及可短期内扩大保费规模这一功能,市场因此称其为规模型保险或理财型保险。不过,从2017年至今,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和险企的主动转型,万能险开始从“野蛮生长”向保险本源回归。
今年前5个月,万能险持续收缩,保费占人身险公司总保费的比例降至15%,远低于历史峰值。多家险企高管对记者表示,压缩万能险等产品,回归保险本源,是行业转型的大趋势。弘康人寿副总经理周宇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主动限制了分红型产品的销售,加大了终身寿险、重疾险、年金保险这一类保障类产品销售,规模型保费大步向前迈进不符合保险姓保的基本要求。”
银行系险企的万能险保费占比向来较高,但近年来也在持续收缩该险种。一家银行系险企高管对记者表示:“从去年以来,公司持续推动业务转型:一是风险保障类及长期储蓄型保险将是公司发展重点;二是在保证规模增长的同时,持续大幅压缩万能险保费规模。”
“健康类保险产品既可以满足客户发生重大疾病产生的费用损失保障需求,又可以满足客户医疗费用支出补充保障。未来,公司银保渠道始终将健康险作为客户保险配置中重要的一部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上述银行系险企负责人表示。
发展保障型保险是龙头险企的共识。中国人寿总裁苏恒轩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公司聚力“销售转型”“保障型发展”,并主动压缩趸交业务,大力发展持续性好的长期期交业务,积极推进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
其实,无论是监管倡导,还是行业主动转型,压缩万能险的本质原因都来自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险企对万能险负债端和投资端经营风险的担忧。
从“买买买”到举牌绝迹
龙头保险公司始终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一批中小险企想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就得另辟蹊径,而万能险则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
保险公司通过万能险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的路径是,通过结算利率极富吸引力的万能险迅速扩大保费规模,然后寻找久期、收益率相匹配的资产进行投资(部分险企也会先寻找资产再销售保险),当保费规模足够大,投资收益覆盖成本,险企就会有超额盈利。
中债资信保险行业研究团队认为,万能险的主要用途是快速扩大保险投资规模,使投资端具有规模效应以扩大盈利,使收益最大化。部分保险公司本身掌握着具有较高收益的项目。这样,险企就可以通过承保端的快速扩充保费规模来实现筹集资金的目的。
2016年前后,为吸引投保人,万能险结算利率达到8%甚至更高。这对投资端形成很大压力。险企若要覆盖承保端的高成本(结算费用+综合成本+渠道费用),投资端的收益率必须要更高。这既要求险企有极强投资能力,也要求市场有充足的、可以匹配万能险保费久期、收益率的资产。若非如此,险企会出现亏损,甚至流动性风险。
迫于负债端的压力,彼时,险企开始在资本市场大手笔“买买买”,频频举牌银行、地产公司等上市公司,“宝万之争”是其中典型案例。
除投资端之外,大量销售万能险也会给险企的承保端带来压力。万能险需要计提较多准备金,对股东资本消耗大。若股东能持续注资,则能保持偿付能力稳定;若资本金无法及时补足,继续扩大万能险规模,险企会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近两年,仍有险企因此前销售万能险规模较大,不得不将偿付能力持续维持于略高于警戒线的水平,业务开展受到很大的掣肘。一家小型险企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由于此前万能险的业务占比较高,加上股东增资意愿不强,公司业务发展要保持一定的节奏才行,不敢过快,不然会出现偿付能力不足。
时移境迁,随着保费规模收缩,万能险举牌的现象也绝迹了。今年上半年没有一起险资举牌事件。2020年虽有险资举牌事件,但资金来源均为险企自有资金、传统险账户资金等,举牌主体也由此前大幅销售万能险的公司变为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等大型险企。记者查阅此前万能险结算利率较高的部分险企披露的数据发现,此前动辄7%、8%收益率的万能险已难觅踪影。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聚齐天时、地利、人和的万能险曾让一批险企成为市场艳羡的“黑马”,也造就了寿险公司快速壮大的神话,更让一批寂寂无名的险企掌舵者声名鹊起。然而,随着保险业持续回归保险本源,这些险企与“大佬”俱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再次归于沉寂。(证券日报)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