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国流程工业领域龙头企业中控技术发布了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33亿元,净利润2.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27%和52.83%。截至8月27日,公司市值达到552.58亿元。
简单介绍一下,中控技术(SUPCON)成立已有22年,全球员工超过4100人,已在国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加坡、迪拜、印度等海外地区设立区域事业部、分公司、办事处等机构,核心产品已应用至50多个国家。
公司核心产品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广泛应用于炼油、石化、火电、建材、冶金、造纸等流程工业的各个行业。去年中控技术在国内DCS市场占有率达到28.5%,连续十年蝉联第一。
说到中控技术,绕不开创始人褚健。15岁时,他以全校最高分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工业自动化专业,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期间还留学日本京都大学,成为浙大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及仪表专业中日联合培养第一人。
在日本见识到科技如何助力经济发展的褚健,取得博士学位后,便选择回国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研究。很快,浙江大学设立了国内高校首个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9岁的褚健成了副主任。次年晋升为浙大教授,并受命创办浙大工业自动化公司(中控公司的前身)。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并没有投入资金,是他自己借了20万元投入进去。
当时国内大型企业用的DCS系统,基本是霍尼韦尔、横河电机、艾默生、西门子的。刚成立的中控面临两种选择,自主开发还是代理西门子产品?褚健选择了前者,结果受到接踵而来的质疑,甚至不少同行断言,中国研发DCS系统已经没有机会了。
褚健坚持认为,工业安全的命脉不能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我力主研发出自己的DCS控制系统,要么辉煌成功,要么彻底失败回家。”经过近20年的不懈的努力,中控逐步突破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和自主可控。得益于此,国内DCS系统降价至原来的三分之一,为国家节约起码400亿元设备引进投资。
褚健是一位企业家,更是一名科学家,曾获得过8个国家级的科学技术进步奖,还担任浙江大学副校长。然而在当时,科学家创业面临着诸多制约和风险,例如知识产权的归属,如何评估和衡量知识分子的科技生产力转化等,这些模糊地带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他为此付出了自由的代价,被关押三年三个月,中控由此陷入混乱,离职率一度高达20%。2017年1月重获自由,第二天就回到公司,继续投身科研技术工作。中控重新回到发展正轨,逐渐转型成为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其服务客户数量超过2100家,不乏中海油、中石油、中核集团、联想、英特尔等知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