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是法国现代小说之父巴尔扎克在他的文章里说过的话。除此之外在海外无数文学和影视中对于咖啡场景化的描述中,也不难看出咖啡对于西方人的重要性。
甚至在公共卫生危机期间,咖啡也率先成为了反映人们恐慌的代表物。在纽约期货市场,5月份交割的基准阿拉比卡咖啡期货在过去一个月上涨了15%,周四的交易价格约为每磅1.20美元。
与咖啡在海外市场约等于“生活必需品”的地位不同,近年来,在国内的饮品消费中,咖啡屡屡碰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空白的港股市场何时又能诞生新的咖啡巨头呢?
竞争白热化,国内咖啡市场道阻且长年初的疫情限制了出行和社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给国内众多行业带来了迎头痛击。而上半年消费市场最大的行业热点莫过于咖啡了,先是瑞幸咖啡被爆出财务造假,继而COSTA关了10%门店,最近连咖啡也宣布大规模闭店专攻零售模式。
在海外市场倍受热捧的咖啡在国内也尝到了坐冷板凳的滋味。这一方面可能是,国内咖啡店的运营模式导致门店成本和人工成本过高。现阶段国内市场咖啡还是比较受中高端白领的喜爱,所以选址常定在一二线城市的繁华商圈,同时由于国内看中咖啡自带的场景化体验,从而店铺设计以及环境维护占据着咖啡店大部分的成本预算。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国内饮品赛道过于拥挤了。除了老牌的星巴克、瑞幸等品牌之外,三顿半、Nowwa等新式咖啡依托线上渠道抢占了部分消费受众,可口可乐、农夫山泉、伊利等其他饮品行业的头部企业依托于自己的渠道优势和口碑对于咖啡市场同样虎视眈眈。
除此之外,就连目前更符合人们消费习惯的奶茶等新型茶饮也在抢占咖啡市场。根据《2019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数据,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潜在市场规模为500亿元左右。2019年,中国(传统奶茶、传统纯茶、新式茶饮)市场占据了中国现制茶饮市场的57%,咖啡市场占据了35%,其他鲜榨果汁、鲜奶酸奶等市场占据了8%。
在大多数人还未养成咖啡习惯的今天,据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一线城市奶茶店日均销量在100杯左右,二线城市日销量在60杯左右,其他三四五线城市日销量在40杯左右。但现在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喜茶、蜜雪冰城都开始陆续推出咖啡饮品,在这样一个新品迭出、竞争激烈的时代,国内咖啡市场想要再有新品牌出头确实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但在咖啡行业关店量激增下,仍有更多的新品牌入驻,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共有超14万家企业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的名称或经营范围与咖啡有关。这个市场究竟凭借什么吸引人们前赴后继?
资本纷纷下场,是回光返照还是行业跃迁其实创业者的资金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在决定发力咖啡市场时同样经过了对市场的考察。数据显示中国咖啡市场正在迅速增长。中国咖啡市场的零售销售收入由2014年的人民币223亿元增至2019年的人民币68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5.3%。
尽管增长迅速,但与美国及韩国相比,中国咖啡市场的渗透率仍然严重不足。于2019年,中国每年人均仅消耗7.2杯咖啡,而美国及韩国则分别消耗390.7杯及353.0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咖啡市场长期的增长潜力还是比较可观的。
除外部环境外,就咖啡自身而言,较高的毛利率也具有极高的吸引力。数据显示,咖啡产品的毛利率水平普遍在50%-70%左右,其中,即饮咖啡的毛利率水平最高,为70%-80%;而毛利率最低的速溶咖啡,也可以达到30%-50%。
虽然国内咖啡市场一片狼藉,却也有星巴克这个成功的珠玉在前。即使受疫情影响,但目前中国99%的门店已经开始正常经营,有90%左右的门店已经恢复疫情前的营业时间。除此之外,在B站、抖音、小红书星巴克频频出圈,开通专星送外送服务,在上海开全球旗舰店,推出咖啡与酒吧融合的酒坊。
以“赌徒心理”来看,进入这个市场无非都抱有,我为什么不可能成为下一个星巴克的心态,在这样的利好因素影响下,资本巨头纷纷下场。此前可口可乐就已经从英国Whitbread PlC手中花39亿英镑(347亿元)全资收购全球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COSTA;雀巢也不甘落后,以5亿美元成为精品咖啡品牌Blue Bottle的最大股东;而就在今年加拿大国民品牌Tim Hortons中国获得了腾讯的投资。
再加上,国内人均消费收入逐渐提升,Z时代崛起,未来的消费取向现在也无法断定。但从消费数据来看,受星巴克长期的熏陶以及瑞幸短时间内的冲击,人们对于咖啡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
3月份最新的数据显示,有64.9%的消费者表示每周都会饮用咖啡,其中每周喝3-5次或者更多次的人群占了38.6%。目前,商务白领以及学生群体是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港股市场何时出现可以匹敌星巴克的咖啡老大呢?
千亿江湖各显神通,谁能冲刺“港股咖啡第一股”?由于上半年部分咖啡品牌遇到瓶颈,其实已经有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寻求突破了。首先,是疫情催熟了线上咖啡市场。
比如,主打外卖场景的大众精品咖啡Nowwa已经成为美团点评KA连锁和阿里本地生活KA连锁,每个月营收达到数百万,其中线上外卖渠道占了75%。而主打精品速溶咖啡的三顿半,借助电商渠道,2019年,三顿半仅双十一收入,就已超过2018年全年收入,并超过老牌咖啡雀巢,跃居天猫双十一咖啡类目榜首。
并且由于新型茶饮和咖啡的高度重合,彼此赋能的情况不在少数。除了喜茶、CoCo、蜜雪冰城还有奈雪,在投入奶茶赛道的同时不忘发力咖啡市场,甚至与咖啡相去甚远的同仁堂也开始卖起了养生咖啡。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品牌试图弯道超车。就以最近宣布“复出”的连咖啡为例,其在微信公众号中表示,和中石化易捷联手的“易捷咖啡”仍将继续,加油站咖啡将是连咖啡的另一个产品,立足于加油站,服务对象主要是司机,虽然消费者买不买账暂时还未可知,但是连咖啡确实还是走出了差异化的第一步。
从近期的数据来看,不仅有部分咖啡品牌已经获得多轮融资,有的甚至距离上市只差临门一脚。精品咖啡品牌三顿半已于今年完成过亿元B轮融资;隅田川在8月份,宣布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主打便携精品速溶咖啡产品的品牌永璞咖啡则在今年6月初完成千万级首轮融资;而Nowwa也曾获得天使轮及Pre-A轮融资。
并且早有消息称,喜茶和奈雪的茶将于2021年底前在香港上市,目前正在筹备阶段,保荐及承销团队尚未确定,预计募资额各达4~5亿美元。喜茶去年底就在计划赴港上市,奈雪的茶原计划赴美上市,受瑞幸咖啡事件影响,如今转战香港。
咖啡品牌在运营模式上寻求突破的同时,其实港股市场一直以来对于吃喝这类硬需求板块比较看好。由于食品饮料公司具有的想象力并不高,从融资、定价、流动性等角度考虑,餐饮公司都更愿意赴港上市。
随着瑞幸在美股市场引发的中概股危机,导致美股对于国内咖啡股甚至是饮品股信心下降,港股似乎会成为未来咖啡股更好的选择,在不断更迭换代下,互联网咖啡模式能否走通,又是否会出现“港股星巴克”来写出中国咖啡自己的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港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