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不能由“香”变“臭”
这段时间,“扫码点餐”话题引起全社会热议。有媒体调查发现,尽管中国消费者协会于日前“怒怼”只能扫码点餐,但有些餐厅依然不提供人工点餐,甚至不提供实体菜单,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进行扫码点餐。
犹记得扫码点餐诞生之初,人们对其评价还是以正面为主的。无接触服务、为商家节约成本、为顾客带来方便等都是其优点。如今的扫码点餐怎么就“由香变臭”了呢?
目前,有关扫码点餐的争议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扫码点餐成了“单选项”。按理说,餐厅应提供人工点餐、扫码点餐等多种服务方式,由消费者自行选择。然而,有了扫码点餐后,一些餐厅的人工点餐服务便消失了,甚至连实体菜单都没有了。这对于不习惯随身携带手机或对智能手机操作还不熟练的群体,如老年人,显然是不友好的。
其二,“扫码—关注餐厅公众号—同意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点餐”的套路让人反感。正如不少消费者说的,“我只是吃个饭,有必要把姓甚名谁、出生年月都一并奉上吗?”中消协也指出,消费者到餐厅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餐厅借扫码点餐,借此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仅违反法律规定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而且,如果保管不善,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有被泄露、丢失的风险。
其实,扫码点餐所引发的争议,恰恰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对老年人消费群体的关心,对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共识的形成,反映了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消费者对自身选择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及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反映了全社会法律意识的增强。扫码点餐之所以“由香变臭”,就是因为与社会的进步背道而驰了。
那么,怎样将扫码点餐导回正路呢?由外强监管,有关职能部门及时介入干预、清理整治乱象,制定相关规范,当然极为重要;与此同时,餐厅自身也要强内功,学会与社会、与消费者“相向而行”。媒体的调查显示,部分餐厅扫码点餐根本不需要关注公众号、提供个人信息。这理应与多种点餐方式并行、对扫码点餐界面进行适老化改造等一起成为“标配”。(胡俊)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