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今日社评
今年我国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在政策操作上不“急转弯”,避免大的起落,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出台“围堵经营贷”之类精准金融调控政策,大力维护楼市、股市等各个市场基本稳定,确保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维持充沛活力,支撑经济较快恢复、就业稳定扩大和民生不断改善。
为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3月26日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经营用途贷款需求进行穿透式、实质性审核,密切关注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不得因抵押充足而放松对真实贷款需求的审查,不得向资金流水与经营情况明显不匹配的企业发放经营性贷款。一旦发现贷款被挪用于房地产领域的将立刻收回贷款,并追究相应法律责任。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三部门联手重磅出击,显示了坚决防止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决心。
近期,一些企业和个人违规将经营用途贷款投向房地产领域问题突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为了支持疫情防控和扶持实体经济,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金融优惠政策,帮助受到冲击的企业渡过难关。然而一些购房者利用政策空间,违规挪用利率水平较低的经营贷作为购房款,累积和加大了金融风险,也使一些热点城市楼市的投机炒作问题再次凸显。
今年以来,多个热点城市已对违规挪用经营贷炒房的行为展开“围剿”,其中,广东相关部门排查发现辖内(不含深圳)银行机构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2.77亿元。目前,多地清理违规资金进楼市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一些银行自查的有效性仍然存疑。此前经营贷能够流入楼市,授信层层审查能够通过,主要原因就在于有银行内部人员与外部的资金中介和房产中介合作,共同套取资金。针对这类问题,权威专家和业内人士呼吁,银监部门和人民银行应联合进行穿透式检查。
此次近期经营贷流入楼市过程中,“空壳公司”是经常使用的“道具”——一些购房人为了买房而注册一家新企业,首先从银行申请数百万元经营贷,然后全款买房,再通过抵押所购房产来套取资金。这是一种炒房新模式,也是一种隐蔽的骗贷模式。
此次监管新规明确禁止向无实际经营的“空壳企业”发放经营贷,对症下药提出多项“堵漏”规定,要求重点审查房产交易完成后短期内申请经营用途贷款的融资需求合理性,对抵押人持有被抵押房产时间低于1年的,审慎确定贷款抵押成数等。三部门联手出击体现了房地产市场调控从紧从严的导向,意在有效打击投机炒作行为,起到为热点城市楼市降温的积极作用。
三部门联合围堵经营贷,不仅可以稳定楼市,也具有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当前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仍不平衡,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趋于好转,但总体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国需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一些企业和个人违规将经营用途贷款投向房地产领域,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扰乱市场对楼市的预期,更挤占了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资源,很可能推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加大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因此必须坚决遏制这一不良动向。
今年我国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在政策操作上不“急转弯”。避免大的起落,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是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主基调。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出台“围堵经营贷”之类精准金融调控政策,大力维护楼市、股市等各个市场基本稳定,确保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维持充沛活力,支撑经济较快恢复、就业稳定扩大和民生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