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于美联储6月政策会议后的表态相当于向市场宣告,货币基调要转向紧缩了。为应对滞胀,美联储迫不得已,扭扭捏捏地迈出了“一小步”,可市场反应依旧强烈,尤其是资本市场果断切换为“振动模式”。从历史上看,美联储确实凭借放水多次“成功应对”了危机。这背后的逻辑是,美国凭借美元霸权,一次次让其他国家替其支付解决内部矛盾的代价。如今,钞票已经印到了这个地步,再印下去弊大于利,紧缩成为唯一剩下的选项。不过,紧缩之痛痛彻心扉,美联储想要通过轻步缓行无痛复苏,怕是难度不小。
货币向来被比喻为水,除了对其流动性的形象勾勒之外,也暗含“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意味。当无限印钞的美联储面对滞胀威胁,试图重启紧缩之路,一淙淙涓涓细流终于汇成了滔天洪水,亮出了猛兽般的獠牙。
在刚刚结束的美联储6月政策会议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随着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迅速复苏且通胀升温,美联储官员讨论了最终缩减购债计划的问题,并暗示美联储预计将于2023年底之前加息。
这番表态相当于向市场宣告,美联储的基调要转向紧缩了。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5月份进口商品成本再度上升,助推美国通胀创下逾10年来最大涨幅,当月进口价格指数上涨1.1%,来自国外的石油、汽车和卡车、消费品及工业用品价格均呈现走高态势。
很明显,美联储终于开始觉得通胀是个问题了。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通胀率将达到3.4%,高于3月份预测的2.4%。美国银行分析认为,油价明年可能飙升至每桶100美元。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布拉德甚至表示,通胀势头会比预期更加强烈,2022年就可能加息。
20年来,美国经济一直笼罩在人口老龄化、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压低制成品价格带来的通缩阴影之下,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似乎迅速扭转了这一切。
美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让美国人“因疫致富”,即便失业率居高不下却仍可以“买买买”,不道德的货币财政措施迅速推高了总需求。可是,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发展中国家却因为得不到足够的疫苗,难以复工复产,导致无法生产足够的原材料,加剧了供给瓶颈。供需不匹配终于造成了恶果——什么都在“涨涨涨”。
这种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组合引发的冲击通常被称为滞胀。美联储6月政策会议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作出的相关决策。鲍威尔十分肯定地说:“需求的变化幅度可能大而快,而各种制约因素会继续限制供应调整的步伐,这令通胀率很有可能比我们目前预期的更高且更久。”
美联储货币政策要转向紧缩的消息一传出来,高度紧张的美国资本市场就立刻切换成了“振动模式”。
更糟糕的是,尽管美联储在政策会议上没有调整关键利率,却微调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从0.10%上调至0.15%,并将隔夜逆回购利率从零上调至0.05%。这个“小举动”引发了骚动。在非银行体系的货币市场基金领域,即便只是这点蝇头小利,也可能刺激货币市场基金抛售其所持有的2万亿美元美国国债,从而触发流动性危机。
与此同时,穆迪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警告,由于美联储的态度,市场可能马上出现一波10%至20%的回调。鉴于市场估值整体偏高,股市在下跌后大概率不会迅速复苏,可能需要花费1年时间才能恢复平衡。
金融史学者认为,尽管已经矛盾重重,但紧缩之痛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比如,1937年,美联储认为当时的美国经济已经走出困境,于是启动加息。此举导致美国经济迅速重回困境,最终依靠二战期间的再通胀才缓过气来。
由此看来,美联储确实是举步维艰。为了安抚市场,鲍威尔解释道,要达到可减少债券购买量的标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经济正朝着美联储的目标迈进,决策者将在未来的会议上逐步评估缩减购买量的适当时机。
美国现代金融史表明,美联储放水的确能够“应对”危机。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放水,美国的利率水平越来越低。印出来的钞票如泼出去的水,又有哪一次真收回来了?美国凭借美元霸权,一次次让外国替其支付解决美国内部矛盾的代价。而且,直到今天,华盛顿和华尔街的精英们也不曾改变过这套想法。
每一任美联储主席都知道,美元霸权是一种顶级特权。但是,估计没有哪一任美联储主席读过《红楼梦》中的《好事终》:“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钞票印到了这个地步,美联储需要的不是现代货币理论(MMT),而是一本《红楼梦》。(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关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