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 证券日报副总编辑,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近日,中国证监会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这是否意味着政策方向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转化”将如何推进?股市行情会不会开启一轮上涨周期?
首先,证监会明确提出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目的在于增强市场活力,壮大民间资本形成机制。
资本市场的突出特点是,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直接选择企业、持有股权份额并依法行权、监督企业运行;上市公司则通过公开信息披露、股东大会等机制回应投资者的诉求,将经营治理绩效反馈给投资者。这种机制的好处是,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能够较为快捷地获取并消化市场信息,形成双向约束。包括价格约束、诚信约束、资本约束,促进市场资源向优势企业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建立三十年,经过长期摸爬滚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改革,基础制度更加完善,市场主体约束明显增强,投资者保护功能更加健全。吸引更大规模的民间资金参与股市投资,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在总融资规模中的比重,时机已经成熟。更多储蓄资金转化为直接投资,既可以提高市场效率,也可以降低商业银行体系的运营风险。而这种转化也将提升民间资本实力,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对手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提出“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虽不意味着政策发生重大改变,但的确有一些新意。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直接融资规模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9月末,直接融资存量达到79.8万亿元,约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29%。其中,“十三五”时期,新增直接融资38.9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2%。
参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可以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型过程也更为平稳顺畅。从我国自身情况来看,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可以显著提升金融体系适配性,通过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和产品供给,达到稳定宏观杠杆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三十年的过程也已验证了这些基本逻辑。
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先天不足,主要是基础制度建设存在短板,近些年也反复出现过暴涨暴跌、估值波动过大、长线资金跟不上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等情况。总结起来,一是由于金融证券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存在不足,为居民提供的投资理财服务存在同质化、短期化、短视化问题,客观上加剧了“炒短风”;二是鼓励长期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不足;三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偏弱,甚至存在法律缺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建设按照服务实体经济、鼓励长期投资、狠抓基础制度的思路渐次推进,对市场生态进行了重塑,全社会对资本市场的性质、功能、特点和基本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认识,成规模的投机群体得到消减。
进入全新的市场生态,“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这一提法就变得更加务实,转化路径更加稳定。相对于过去曾经出现的“存款大搬家”,新阶段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将更有制度保障,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资本市场投机氛围显著降低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令投资者可选择的标的更多、更丰富了。
第三,要显著提升鼓励长线投资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体系水平。要进一步壮大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力量,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产品,让普通居民选择“委托机构”的天地更宽。推动储蓄转为投资,并不是要鼓励每个储户都成为股民,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产品和服务,为个体投资者提供转化平台。这需要用好现在的资本市场系统,也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系统。
要加大政策倾斜和引导力度,稳步增加长期业绩导向的机构投资者,通过这样的机构投资者承接储蓄转化来的投资。要完善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鼓励长期投资的会计、审计、财税等基础制度和关键政策,实施梯度税率措施。要进一步拓宽境外投资者进入股票、债券市场的渠道,增强外资参与便利度,以开放促改革。完善对个人投资者长线投资的鼓励政策。
一个有后劲、可持续的资本市场,必然是有长期投资价值、有长线发展理念的市场,是活力迸发、红利频现的市场。在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年,制度体系显著完善的基础上,将更多储蓄资金转化为资本投资的时代已经来临。要让新形成的资本愿意来、留得住、走得远。
我们相信,在基础制度更加完善、市场主体约束更强、监管执法更加有力的新阶段,随着更多长线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市场有望迎来一个理性成长的新时期,行情稳步上升是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