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多位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要通过多种有效举措,促进今年的消费旺起来。
据统计,去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4%,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不过,受疫情反复和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提振消费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当前,疫情依然是影响消费复苏的关键要素,疫情多点散发导致市场人流物流受阻,产业链稳定性和供应链畅通性成为制约消费的短板。而且,这一制约消费发力的短板暂时难以补上,从而阻碍了消费动能的释放。这不仅可能会形成不敢消费的群体心理,而且还会导致宏观经济和微观民生的双向承压。
稳经济要稳预期,稳预期要增需求,增需求则要消除疫情阴霾。让不断反复的疫情稳定下来,方能稳住市场预期。疫情防控,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结合疫情防控新形势,适时融入防疫新思路,如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让抗疫措施更具针对性,实现抗疫效果不打折的同时,释放被抑制的消费活力。
疫情让餐饮、旅游消费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旅游消费受到疫情多点散发的“点刹”式阻滞,旅游城市受到的影响更大。餐饮虽然有线上消费作为补充,但是缺乏现场体验的餐饮消费,容量无疑被压缩。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才能真正提振消费动能,让消费市场真正活起来、旺起来。
政策层面也对提振消费想了很多办法。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14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对餐饮、住宿等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出了力度大、针对性强的纾困帮扶政策。3月份,商务部组织举办2022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各地开展商旅文体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各类促消费活动,稳住重点商品消费;借助北京冬奥会带来的“冰雪热”,组织形式多样的冰雪主题消费促进活动。
今年以来,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在过去好的经验做法基础上,继续组织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特别是春节期间线上线下丰富多彩的年节消费活动、冬奥和冬残奥消费活动的热火局面,凸显中国的消费潜力巨大。假日消费和盛大活动,也为消费升级提供了助力。随着清明、端午小长假的来临,还会激起人们新的消费热情。
想要挖掘新的消费热点,就需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如通过新技术新载体植入提升平台经济的能力和效率,让物流配送渠道更畅通;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给平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消费观念的升级,让传统消费动力转化为“宅经济”的动能;还可以引入“元宇宙”理念,通过“虚拟现场”提升消费体验,涵养消费新理念,提升消费新内涵。
没有消费,就没有交易,更没有生产,市场全链条也就失去了动力,因此稳经济就要促消费。就此而言,促消费尤其是消费升级是当前迫切的现实叙事,这需要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和社会个体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写好消费升级这篇大文章。
抗疫成效决定着消费动能的释放。经过两年多的疫情考验,人们不要指望出现“报复性”消费增长,而是在释放消费动能的同时,通过新技术应用提升消费能力,实现疫后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