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底捞的股价大跌,有人戏称跌到了海底。
海底捞的市值高的时候曾经达到4544亿港元。
如今市值近2000亿港元,跌了近2500亿港元。
一时间,海底捞成为各类媒体的热门题材。
但比起吃瓜看热闹,更值得创业者和老板们思考的是,海底捞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通过他人走的弯路,积累自己的经验,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海底捞的股价大跌的直接原因是利润大减。
海底捞在3月1日就发布了“净利润将下跌近九成”的盈利预警。
3月23日港股收盘后,海底捞发布2020年财报。
年报显示,公司2020年的营收为286.14亿元,同比增长7.75%;归母净利润为3.09亿元,同比大降86.81%,与公司在3月初发布的盈利预警大致相符。
在财报中,海底捞方面表示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疫情爆发后全球各国家地区对消费场所实施的限制。
这个说法当然有道理,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的2020年普遍不好过。
但海底捞的盈利大跌,除了疫情的原因,更有决策和管理的原因。
在2020上半年,海底捞的营收为97.61亿元,同比下降86.8%。
随着疫情得以控制、门店恢复正常营业,海底捞在下半年的营收达到188.54亿元,同比增长26.84%。
可见海底捞2020年下半年就从疫情中恢复过来,因此不能把利润大减完全归咎为疫情。
真正的问题是海底捞逆势疯狂扩张和管理跟不上。
疫情期间,其他餐饮公司都缩衣减食,压缩成本,停止扩张。
海底捞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在疫情期间反而疯狂的扩张。
2020年,海底捞新开了544家店,净增530家,平均每天有1.49家新门店开业。
这是因为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对趋势的判断错误。
张勇在一次交流会上表示:
“2020年6月份我判断疫情在9⽉份就结束,但是直到今天,我们台湾,新加坡的店还受疫情影响开不了。
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我进⼀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信。
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份了。”
除了对疫情持续时间的判断失误,海底捞还高估了自身的管理能力。
海底捞方面相关负责人称,新开了500多家店意味着有500多家店经理没有经验。
按每家店100名员工,就有5万新员工,这批人如何落融入海底捞文化并落地到服务,是对管理层的新考验和挑战。
张勇也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内部管理问题。
如果这样看,即使张勇对疫情的持续时间判断正确。
疫情的确很快结束,也很快迎来了报复性的消费上涨,海底捞新开的店因为新店长和新员工需要磨合,也不一定能够接得住这样的需求。
巴菲特有句名言:天上下金子的时候,要用大盆接。
海底捞觉得疫情很快结束,消费会很快回升,也就是预测天下会下金子。
所以海底捞准备个大盆,也就是疯狂扩张开店。
很多人把海底捞的困境归结为它的逆势扩张,我反而觉得没问题,甚至觉得这种做法很正确。
预想中的金子没下,这还不是大问题,谁也不敢说自己一定能每次都预测准确。
真正的问题是,即使真的下了金子,因为管理和人才储备的不足,就像是大盆上有一个洞,海底捞也不一定能接到多少。
虽然遇到困难,张勇明确告诉大家,如果这次他侥幸过关,把这些店重新整合好,未来类似的困难还会发生。
因为当他整合好这1000多家店之后,他还会继续扩张。
张勇是非常优秀的管理者,作为创始人,他比我们更清楚海底捞的问题。
一旦整合好这些新店,海底捞的盈利也许就会大为改观。
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可以密切关注海底捞的情况。
如果海底捞的盈利不继续下降,也许就会迎来投资抄底的拐点。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富日记原创,如转载请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