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本来是个很平常的星期一,但就在两天前,电动汽车市场突然盛传比亚迪获得特斯拉刀片电池订单的消息,很多人因此盯上了周一的股市。最终的结果也不出外界所料,比亚迪早盘开盘后即放量大涨,盘中最高达到318.65元,最终报收317.35元,涨幅高达5.78%,创下历史新高。比亚迪和特斯拉在电动汽车市场上一直在进行激烈竞争,在过去的5年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这顶桂冠一直控制在这两家公司手里,其它汽车厂商连稍微接近这一位置的都没有。它们之间突然进行这种深度合作,不仅让外界大吃一惊。
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切消息,但业内人士普遍相信此事基本属实。其实市场上早就有特斯拉正在测试刀片电池的消息,这次算是“实锤”了。比亚迪与特斯拉围绕刀片电池进行的合作,对比亚迪、特斯拉以及整个行业都有着重要影响。动力电池是最核心的电动汽车零部件,两大龙头公司的牵手,将会直接改写目前的竞争格局。
特斯拉为何选择比亚迪
按照常理来说,比亚迪是特斯拉最大的竞争对手,它所获得的任何大订单都会增强自身实力,在与特斯拉的竞争中变得更加强大。更何况,特斯拉采购刀片电池,是对刀片电池的一次巨大肯定,很有可能增强比亚迪电动汽车的品牌影响力,那么特斯拉为什么要选择给自己的死敌送上大饼呢?
首先,特斯拉需要降低成本。按照正常的市场发展规律,随着电动汽车销量的暴涨,它的生产成本总体上应该呈现下降趋势,但最近几个月因为芯片短缺的原因,电动汽车的成本不降反升,这与行业大势不符合。特斯拉这半年来在华销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21年9月份销量超过5万辆,除了产品本身的性能比较强大之外,它的售价越来越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成本上升,显然是特斯拉不希望看到的。
而刀片电池毫无疑问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利器,目前动力电池的成本大约占据一款电动汽车总成本的40%,刀片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相比,在成本上有着明显优势。况且比亚迪既然敢卖,说明其产能已经大大扩充,可以实现稳定交付,这对特斯拉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其次则是因为特斯拉自身的4680无极耳电池进度缓慢,特斯拉传说中的4680电池有着很多理论上的优势,例如它的单体能量密度是目前特斯拉搭载电池的5倍,达到了惊人的300kWh/kg,整车续航里程增加16%,体积减少10%,同时还少用了370个元件,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电池显然有着诱人前景。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种电池的优势还仅仅体现在理论上。早在2020年9月份的电池日上,特斯拉就已经发布了4680电池,今年2月初,松下官方宣布将在下半年量产4680电池。但目前2021年只剩下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还没有4680电池量产的消息。
其实即便真的在2021年年底实现量产,4680电池大规模装配特斯拉旗下纯电动汽车也是比较遥远的事情。就以刀片电池为例,这种比亚迪称为“超级电池”的全新动力电池早在2020年3月份就已经实现了量产,但真正放量供应是在2021年的6月份,而且仅能满足自身需求,直到最近才有大规模对外供货的能力。一年多的时间,特斯拉显然是等不起的,它的销量每个月都在大幅提升,采购刀片电池是一种很理性的选择。
比亚迪得到的,比钱更多
根据市场传言,特斯拉与比亚迪敲定的是一份10GWh的电池采购合同。如果传言属实,那么对比亚迪来说,这将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超级大单,它所得到的也远不仅仅是钱这么简单,对它的未来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10GWh是什么概念?数据显示,比亚迪2021年1-9月份动力电池装机14.7310GWh,市场占比达到16%,而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宁德时代同期装机量为46.79GWh,市场份额高达50.8%,占据绝对优势。特斯拉的这个大单,无疑将会大大提升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话语权。
除此之外,特斯拉的订单本身就证明着电动汽车巨头对刀片电池的认可。到目前为止,刀片电池仅仅搭载在比亚迪自家的电动汽车上,此前与奔驰、大众、丰田等多家传统巨头都传出过绯闻,但并没有后续发展。拿下特斯拉这个超级客户,对比亚迪来说无疑是最有效的一次广告,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后续的订单将会源源不断。
从2017年开始,比亚迪就在董事长王传福的带领下进行转向,从过去丰田式的垂直整合,转向开放战略,试图将旗下的电池、电机、电控、电动车平台等核心零部件外供,但到目前为止,与奔驰合资的腾势难成大器,与丰田的合资公司前景不明,比亚迪的核心零部件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对外供货,这对它的“开放战略”无疑是个打击。
现在刀片电池终于有了外部订单,而且是特斯拉这种级别的客户,那么不仅仅是刀片电池,它的电机、电控、IGBT芯片等都将受到外界青睐。特斯拉的超级订单,成了比亚迪敲开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对外供应大门的金砖。
小结:电动汽车市场分分合合,连特斯拉和比亚迪这样的死敌也能在核心零部件上牵手,令人感叹。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样的法则在电动汽车市场依然管用。双方的合作,将会增强彼此实力,距离实现“干掉燃油车”的共同目标又近了一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