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内循环”为主体环境下的投资策略

红周刊 作者 | 聂方红

尽管外部环境很艰难很复杂,最近的股市却走得很火很活跃。很多股票的炒作只问赛道、不问业绩,只看概念、不看质地,个股群魔乱舞、疯牛遍地。特别是对“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的理解,有的甚至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制造、科技、投资、服务、金融都包含在推荐之中,让投资者云里雾里、不明就里。笔者就此做些分析与梳理。

首先要明白国家战略转型的缘由。个人觉得应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这种战略转型的原因:一是全球疫情长期延续给产业供应链造成的冲击要求我们加强内循环。二是美国不断强化的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企业等领域的打压、威胁、摩擦提醒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做大做强自己。三是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需,也促使我们更加重视内部产业链的完整完善。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只能靠自己、也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也昭示我们在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路径中必须以国内循环为主。显然,投资者千万不能将其作为一个临时性、应对性、应付性策略来看待,而要认识到它是“十四五”甚至更长时期内国家一个发展战略。

其次要理解“内循环”为主绝不是不要外向型经济。虽然因为国际疫情和美国因素的影响,今年外贸企业和核心技术依赖西方的企业都过得很艰难,但并不能说这些企业就都没有前途和希望。一方面,我们很多企业在国际经济分工中都属于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更是很多国家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供给者,就算美国和西方国家限制打压它们,但全球其他市场甚至一些西方国家都还需要、而且是刚需,所以它们生存应该没有问题。另一方面,任何一家企业要真正做强做大,它肯定应该是国际型企业,它服务的范围、技术的来源应该是全世界。因此,政策的目标依然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再次要把握“内循环”为主对投资方向的影响。内循环为主体的思路一提出,资本市场各方面的概念分析铺天盖地,让人感觉大都太宽泛、太笼统,不得要领,很多其实并没有理解这一战略转型的精髓。我们可以换一个更精细的角度去思考。

第一、立足国内市场是基础。内循环首要的前提是主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不受制于人。与此相关的板块比较多,它包括粮食安全,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中,主要粮食自给自足应该是内循环的根本。这样农业板块、种业板块就显得比较突出。能源安全,绝不能让经济发展的命脉被人家卡脖子,这是内循环正常运转的基础。这样与石油安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产业(如氢能源、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都很重要。金融安全,不能让经济的“血液”被他人所控制,大数据、数字货币等都在战略产业之列。消费升级、发挥居民消费潜能,是提升内循环效能的关键,那么新经济、新业态、新产品、新生活方面的板块、概念就容易受到追棒,如网红经济、高档美妆、休闲食品、家居服务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消费等。

第二、加快国产替代是重点。作为世界工厂,这次中美政治、经济、外交摩擦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无端打压、威胁以及关键零部件配套产品的断供,再一次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是租不到的,也是市场换不了的,中兴通讯、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的窘境也就是我国内循环发展的瓶颈、困境。所以,加快发展进口替代产品、产业应该是推动内循环的工作重点,投资者可以关注那些在技术、产品、产能上能够替代进口,加速实现国产化的企业、产业。

第三、形成自主可控是核心。从长远来看,我们要真正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这方面北斗导航系统的正式全球运行是标杆,今后我们可能重点在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方面都要加速完成对先进的追赶、并实现超越和领先,只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掌握主动,不担心人家卡脖子,不怕人家打压。本周国务院出台支持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就是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所以寻找在全球有领先优势的技术、产业和企业,是着眼内循环为主投资的一个最大风口。

第四、强化经济安全是保障。确立了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还要有坚强的实力来保障,否则,你发展越快、越好,觊觎你的人就越多,很容易为他人做嫁衣裳。由此,国防军工产业的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所以,大家在研究内循环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国防军工板块,只有国防强了,也才能真正保障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转型走实走远。

(本文已刊发于8月8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879 字。

转载请注明: 经济“内循环”为主体环境下的投资策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