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VC/PE围猎巨鲸

2020,VC/PE围猎巨鲸
作者 | 柴佳音 马慕杰

来源 | 投中网

作为一家VC机构的投资副总裁,吴颖林已经很久没在立项会上听到“独角兽”三个字了。

“2020年,一级市场进入冷静期,VC/PE过了炒概念抬估值的时代。立项时,大家的关注点都转向了落地能力、营收潜力等非常实际的因素,‘独角兽’这个词再也无法让人兴奋了。”

2015年前后,“独角兽”一词迅速在全世界流传开来,并频繁出现在中国各类创投圈的论坛和聚会中。彼时,和圈内大佬们的论调一致,吴颖林经常将“要投出一只独角兽”挂在嘴边,并热衷于将有竞争力的项目贴上“准独角兽”的标签。

如今,在经历了数次IPO热潮后,吴颖林也愈发深刻地意识到:市场才是试金石,独角兽没有保护色。“一些受得住高估值的企业,在上市之后会一飞冲天。而对于另一些‘伪独角兽’而言,上市只会加速它们坠落。”

2020年,IPO热潮再度来袭,千亿市值的狂欢盛宴在二级市场上演。狂欢的主角中,却鲜有昔日备受追捧的独角兽,更多的“黑马”出现在医疗、半导体等吴颖林口中“并不性感”的赛道。以疫情后爆发的医疗赛道为例,截至目前,A股及港股破千亿市值医药企业数量与2019年同期相比几乎翻倍,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2家。

巨鲸时代,真的来了。

“千亿市值”不再稀有?

极速上市、神级造富:当前,二级市场的狂热和一级市场的冷静,堪称天壤之别。“看到了这个趋势,90后、95后都纷纷开始炒股了。”吴颖林笑称。

“二级市场频繁出现千亿市值的公司和二级市场的特性和阶段有关系,目前国内二级市场热度持续增高、资金持续入场推高了股市。”腾业创投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孙敬伟认可这一趋势的到来。

一些高科技企业给予投资者较高的未来业绩和前景预期,以此成为二级市场资金追捧的热点,并水涨船高加快催生了千亿市值的公司。“这也传递了国内资本市场更加市场化、更加专业化的信号,也会更加趋同于美国的证券市场。”孙敬伟分析称。

昆仲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王钧亦表示,现在的市场环境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好的卖家市场,部分公司确实有千亿估值的逻辑与理由。

但同时,王钧提到,不排除有些公司估值虚高。如果这些公司估值调整,解禁期过后,机构的收益也不一定很高。因此从投资的角度看,还是要理性判断。

具体来看,洪泰基金董事总经理金海燕表示,2020年二级市场上新晋出现的巨鲸公司,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科技国产化替代四个行业。

以半导体行业为例,既包括一上市市值就突破千亿的公司,如中芯国际;也包括前几年上市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股价飞速增长在2020年进入巨鲸之列的,如兆易创新;新能源汽车位列巨鲸之列的,除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理想汽车,也包括产业链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等。

“千亿市值繁荣的背后,是国产替代正盛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汽车/医疗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中国科创板/创业板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以及2020年全球货币宽松等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下的结果。”金海燕分析称。

尤其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的短板被彻底放大了,宏观政策面开始尽最大力量扶持相关产业的重要企业,不但从IPO上市做了开放性制度,并且对什么类型的企业是受到重点支持的,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洪泰基金董事总经理杨勍表示。

“这些在支持范围的企业上市审核的包容性与上市后的市场定价都是超出一般想象的。这就是最近两年科创板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重要原因与核心动机。”杨勍告诉投中网。

VC/PE打响“创富神话”收割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强悍的卖方市场。

对于任一卖家而言,提前围猎到巨鲸公司不仅意味着可收割巨额财富,更象征着光环十足的未来。而往前传递至一级市场,这个“卖家”通常指的是投资机构。

换句话说,千亿市值的公司于投资机构而言,买到即血赚。

然而,尽管千亿市值的公司如今呈现大规模涌现之态,但若放之整个资本市场,千亿市值依旧是个重要的门槛。正如上述所言,当前千亿市值的公司只在特定行业里迸发绽放。某种程度上,这是时代赋予的行业标签。

沿着这个逻辑,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为了精准捕捉到巨鲸会否将成果前置,即在出手前,目光更愿意瞄向那些收益回报更高的千亿市值公司或赛道?

按照周期性思维,投资人口中的答案往往不言自明。

“作为专注硬科技早期投资的机构,努力在新兴的拥有巨大潜力市场和行业中寻找拥有成长为千亿市值的创业项目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我们会坚守原有投资策略和逻辑,不会为了投到千亿市值的项目而改变投资布局和方法论,以保证投资项目的品质和标准。”孙敬伟直言,由于早期投资机构距离二级市场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如果能投资到千亿级市值的项目,那也应该是投资策略与逻辑打磨成熟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杨勍同样表示,千亿市值公司的繁荣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机构在某些行业加大投资数量与金额,但千亿市值的公司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过来的,投资机构还是应该以研究驱动为根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和阶段做中长期投资布局。

“业内主要的投资机构基本都穿越过几轮周期,并且已经建立了成熟、稳定的投资策略与逻辑。有经验的投资机构会保持中长期心态,尽量避免短期投机行为。”杨勍称。

在杨勍眼中,千亿市值的公司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经营规模就该给予千亿市值的估值;二是在特定时间窗口里特定的行业二级市场给予的特定估值标准。因此,投资机构能否在一级市场中投出未来在二级市场成长为千亿市值的公司,倚靠的仍然是投资机构的专业度和判断能力。

从这个维度入手,千亿市值收割机并非一蹴而就。对于投资机构而言,也很难有一套可以细节化的筛选标准来“预定”未来的巨鲸公司。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所有千亿市值的头部公司似乎都要有高格局的CEO掌舵。

泡沫里挖掘“黄金”

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热闹与狂欢之下,泡沫常常不可避免。而此轮千亿市值公司繁荣现象的背后,也很难说没有估值膨胀的推波助澜。

多家机构合伙人均对投中网提到,在这波浩浩荡荡的科技投资狂潮中,肯定会存在一些估值过高的公司,“伪千亿公司”一定存在,这也是由二级市场的市场化特征决定的。

不过,适度的泡沫其实并不可怕。某种意义上,在资本市场中,认清泡沫的同时还要享受泡沫并“与泡沫共舞”。这是因为,泡沫里面总是存在“黄金”。

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近日在“基石大家课堂——华为管理之道”上表示,“我们将迎来中国史上最大的科技泡沫。”但他也提到,客观上,泡沫对推动技术革命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近代历史上,真正的繁荣往往都在泡沫破灭之后到来,一定程度上,泡沫是我们前进的方式。”张维称。

通过回顾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的历史,张维强调,1999年-2001年间上市的科技公司,存续率仅有6.8%,但活下来的那些伟大企业,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全人类的生活福祉。

对此观点,金海燕深表认同。她认为,如今技术投资的巨浪裹挟下,短期可能存在泡沫,但影响久远的好公司就在其中。“这时候,对于机构来说,就是要睁大眼睛去鉴别筛选那些最棒的公司。”

当然,过度的泡沫则会为市场引入风险,这毋庸置疑。在孙敬伟看来,虽然适当的泡沫可以促进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但过多则会对市场的长远健康良性发展造成伤害。投资机构规避此类风险的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认知与投资能力,从而避免成为裸泳者。

而从监管层面,金海燕建议,既然中短期泡沫不可避免,监管者应正视泡沫,完善市场机制,包括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和严刑峻法惩罚财务做假者,其余的需要留给市场去投票和选择。

正如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曾说的那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在泡沫之中如何生存;对于管理层来说,更值得关注的,则是泡沫过后,可以给我们留下什么,是狂欢过后的杯盘狼藉,还是喧嚣之后的冷静。”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颖林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17 字。

转载请注明: 2020,VC/PE围猎巨鲸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