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煤炭集团矿区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是国家级重点监督区域。30年来,神东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主动型绿色发展之路,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在荒漠化地区建成一片绿洲。
生态环境类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创造中国企业新纪录99项,获授权专利508项。
按照国家级绿色矿山9项建设规范,神东共有13矿(14井)全部建成绿色矿山,其中7矿(8井)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
累计投入资金41.5亿元 治理面积330km²
生态矿区的建设,基于“三期三圈”为主的生态环境防治技术体系的创新。“三期”以采前、采中、采后为时间顺序,在采前进行大面积风沙与水土流失治理,系统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增强抗开采扰动能力;在采中进行全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全面保护地表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在采后进行大规模土地复垦与经济林营造,永续利用水土生态资源,发挥生态环境效益。“三圈”以中心美化圈,周边常绿圈、外围防护圈为空间结构,时空结合,构建持续稳定的生态系统,形成以“先治后采、治大采小、采治互动、以采促治、以治促效”为特征的技术模式。
神东煤炭集团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空间结构,植被覆盖率由3%提高到64%以上,植物群落以油蒿为主的草本群落演替为以沙棘为主的灌草群落;植物种由原来的16种增加到近100种,微生物和动物种群也大幅增加;改善了降雨量少且年内年际不均匀的现象,逆转了原有脆弱生态环境退化方向,在荒漠化地区建成一片绿洲,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绿色矿井 资源有效利用
神东坚持 “源头减少、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理念,统筹协调资源环境两个要素,将煤炭开采中的五大要素转变为资源要素。
矿井水实现全面达标治理与充分利用。创新三级处理、三类循环、三种利用的废水处理与利用模式,在一个缺水地区建成了超10万人生活、年超千亿元产值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三级处理即应用煤炭开采地下水保护关键技术,在采空区建成35座地下水库,库容总量3200万立方,相当于2个西湖的水体量。地面建成38座废水处理厂和3座深度水处理厂;三类循环即地下分布式水库、选煤车间、锅炉房构成废水闭路循环系统;三种利用即生产复用、生活日用、生态灌溉实现水的多种利用。
煤矸石实现源头减量化与末端资源化。应用无轨胶轮化技术和无岩巷布置技术,从井下生产源头大幅减少煤矸石产生量;应用从“煤矸”置换技术将井下矸石直接充填井下废巷和排矸硐室,实现井下矸石不升井;对于地面洗选产生的煤矸石,采取发电、制砖、填沟造田等方式全面资源化利用。
煤尘与烟尘实现全过程防控与全面达标治理。煤尘从井下到外运全过程防控,在井下采煤作业环境和地面洗选环节进行降尘全封闭控制,实现采煤不见煤;在装车外运环节采用喷洒自主研发的封尘固化剂,每年可减少煤炭风损60万吨。所有燃煤锅炉烟尘全面达标治理,2014年来共淘汰替换103台,全面提标治理93台,全面达到相应属地现行排放标准。
荒地与采煤沉陷土地复垦治理为林地与耕地资源。通过地质环境治理保稳定、水土保持治理减流失、土地复垦治理提质量,实现了土地资源修复利用,共改造与建成林地130平方公里,耕种土地3平方公里。
矿区生态林转变为生态+经济林。在采前大量营造防风固沙林与水土保持林,在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沙棘等经济林,种植大果沙棘255万株,种植果树90万株,生态资源发挥了经济价值。
当前,神东驰而不息地治理荒漠和沉陷区,绿色版图持续拓宽,建成了上湾补连塔生态林、大柳塔东西山生态林,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神东生态示范基地,巴图塔沙柳林基地,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空间结构,取得的显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能源企业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贡献了神东方案。(王超 张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