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向全球展示了中国消费者的热情。据统计,在9月2日至9月21日的购物节期间,总参与消费者1.9亿,总销售额突破千亿元,达到2020年11月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累计意向成交额的约四分之一。这个成绩的取得,与大湾区建设的进程密切相关,反映出区域消费市场的联动发展,又反过来通过品牌宣传和流量对接,进一步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大湾区对全球各类消费品供应链的吸引力。
新冠疫情下,粤港澳大湾区仍然保持了经济的活力,展现出经济产业的强大韧性。据测算,2021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达到5.88万亿元,按照1美元兑6.4718元人民币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9085.6亿美元,占中国经济总量的11.0%。如果把大湾区的经济总量与全球主要经济体进行比较,其2021年上半年的体量居于第十的韩国(8861.7亿美元)和第九的加拿大(9443.0亿美元)之间,可以在全球排在第十位。从结构来看,大湾区的11个城市中,深圳、广州和香港分列前三位,都在万亿元俱乐部之中。
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扮演了重要作用。以近年来大湾区经济总量排名稳居榜首的深圳来看,2021年上半年GDP达1.43万亿元,同比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85.1亿元,占GDP的31.4%,同比增长高达23.2%。同期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也分别实现了19.4%和19.2%的增长。伴随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经济的迅速复苏,大湾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与意愿显著增强,而国际贸易则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商品和服务供给,保障了消费者丰富的购物选择。
与企业的商业行为相比,消费者的消费相对更为零散,容易受各类内外因素影响,需要更为稳定的环境和市场预期。作为大湾区购物节的主办方之一,商务部积极推动传统消费能级提升,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搭建消费的升级平台。为了挖掘消费潜力,大湾区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行动。7月19日,广州市成为全国首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的五个城市之一,将着力实施“尚品”“提质”“强能”和“美誉”四大工程,将推动消费与商贸的结合发展。深圳市则在7月22日发布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创造消费新需求的行动方案(2021-2023)》,计划实施“十大消费行动”,涉及服务消费、大宗消费、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公共消费等诸多方面。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和前沿区域,广东已经从对港澳开放转为与港澳协同发展,大湾区的建设需要做好软硬环境的对接和持续改善。首届大湾区购物节既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消费体验的尝试,又与上海的进博会和海南的消博会有着定位上的差异。香港和澳门无疑是大湾区购物节的重要角色,两地的消费者通过大湾区的平台获得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不仅可以获得选择内地生产的各类商品的更多机会,也能够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所形成的大市场中体验不同的特产和文化,购买到由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体系支撑的商品。
首届大湾区购物节也是对大湾区发展的检验和促进。市场融合将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减少断链风险。伴随广州、深圳、香港三强城市辐射能力的增强,大湾区中远离核心城市的地区可能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随之而来在购买力和消费偏好上发生明显改变。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持续扩大开放的营商环境改善下,大湾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都将获得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千方百计贴近消费者以了解、迎合甚至引导其需求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新冠疫情带来的线下经济向线上经济的转变有可能难以逆转,消费驱动在未来将可能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模式。也应该看到,消费者往往具有两面性,既代表着购买力和企业商机,又担负着生产者和劳动者的角色。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更有活力的人员跨境流动往往会为经济创造更多可能,也是各类要素资源得以通过重新优化配置发挥更佳效益的保障。(周密 商务部研究院美大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