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财经琦观,图源:图虫。
一味地贬低苏宁,完全忽视它那一身的肥肉,确实是没良心。
但谁要是错把这一身肥膘当成战斗力,还不充分考虑吞下这堆肥肉所必须付出的消化代价,那真的是没脑子。
7月12日,陪伴了苏宁三十年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张近东正式辞职。
7月29日,苏宁易购发布公告,来自阿里提名的黄明端将正式出任新一届董事长。
经过大半年的跌宕起伏,股权方面,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持有20.35%、淘宝中国持有19.99%、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持有16.96%、新新零售创新基金持有5.59%。
其中,新新零售基金二期的参与主体共11个,有国资,有民营,也有海尔、美的、小米、创维等产业投资方。
其中阿里方面出资比例最高,占该基金出资额的30%,出资额为26.50亿元。
因此,单纯从股权来看,5%以上股东中,任一股东均无法控制苏宁易购股东大会,阿里也确实在理论上不会与新新零售基金二期构成一致行动人关系。
换言之,在资本的绝对力量上,阿里方面已经占了上风,但张近东一方以股权结构和资本规则勉强形成微弱平衡,最终,双方以一种扭曲的姿态达成媾和。
关于这次股改,很多人都觉得阿里捡了大便宜,颇有一种“趁火打劫”的感觉。
但要我说,“火”不是无缘无故着起来的。
究竟是“便宜”还是“包袱”,真的仍需要时间观察。
01 人事泥潭股转完成前,苏宁董事会由九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三名。
六名非独立董事成员中,张近东本人及其直接提名者共3人,由其间接掌控的苏宁电器提名1人,拢共有四票。
剩余两个席位由淘宝中国掌控。
故事的开始在7月5日,此前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为苏宁易购提供紧急授信,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及时、足额恢复授信至正常经营时的合理水平。
这才带来了包括阿里在内的新新零售基金二期。
钱到位整整过了一周之后,苏宁易购才在7月12日发布董事会改选并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通过表决的公告。
据媒体潜望报道,这期间是张近东与阿里之间围绕苏宁易购掌控权的博弈。
张近东在同一时间宣布辞职的消息,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眼下,在新一轮的苏宁易购的董事会成员中,除张近东外,原先由其提名的孙为民、孟祥胜也都辞去了非独立董事的职位。
至此,张近东在董事会中的提名减少至两名,一个是其91年出生的儿子张康阳,另一个则是跟随张近东多年的董秘任峻。
在此次的新晋非独立董事中,从出身来划分,可以说是一个“2V2V2”阵容。
代表苏宁原有势力的正是我们上述所说的二位。
此外,还有代表着专业投资方的曹群与冼汉迪,二位分别来自华泰证券和国宏嘉信资本,均具有着丰富的股权投资,资本运作以及产业整合经验。
来自阿里方面的,则是大名鼎鼎的黄明端和刘鹏。
前者曾一手创办了大润发,一度被称为陆战之王。
2017年,阿里巴巴以224亿港币(约28.8亿美元),直接和间接持有由黄明端执掌高鑫零售(旗下有大润发+欧尚两个独立品牌)36.16%的股份,并在2020年进一步增资拿下该企业,完成并表。
按照阿里过往惯例,收购后对高层的“换血”一定是第一步,但由于大卖场的特殊性,阿里既没有经验,又没有人选,因此黄明端被留在了原有的岗位之上,负责整改,整合以及人才培养工作。
经过三年的历练,2020年6月,在那一次的阿里高管大调整中,林小海正式接手大润发,黄明端的职业生涯也正式进入退休倒计时。
没曾想,苏宁的一地鸡毛,让这位66岁的老将不得不再一次披挂上马。
另一位刘鹏,则是阿里巴巴副总裁和天猫进出口事业群总裁。
同时也是阿里收购网易考拉踢出张蕾后的空降接手者。
值得一提的是,刘鹏在2007-2011年期间还曾在苏宁电器分管手机、白电、黑电和重点客户部。
此后在加入阿里之前,刘鹏还先后在海尔、麦德龙、红孩子工作过,零售经验丰富。
02 合力难成我很难忍住不去想象,刘鹏在董事会上见到任峻会是怎样的心情。
长期以来,任峻都是张近东最为看重的嫡系心腹,同时也是苏宁集团的风云人物。
在我读过的那些苏宁企业传记里,任峻的名字总是会反复出现。
有时他是冲锋在前的将才,对抗黄光裕的国美,征战伦敦奥运;
有时他又是张近东手中的尖刀,在转型互联网化时,破开旧势力,贯彻新思想;
有时,他甚至会客串捧哏,以正确但不够睿智的观点,来进一步凸显张近东的英明伟大;
......
苏宁云商,苏宁线上化失败了,他是首锅。
在刘鹏任职于苏宁的那四年里,不知其是否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跟这位红人平起平坐,甚至隐然还高出一头。
不过是短短十年,大势的飞速变幻让人慨叹。
与王思聪这样的富二代相比,张康阳显然要优秀得多,但再优秀,也只是个孩子。
在董事会中,他面对的是一群年龄比自己大出二十岁到四十岁的老江湖。
黄明端老了,他的人生已经足够精彩,早已无需再多一笔这勋章。
2020年林小海接手大润发的时候,黄明端甚至已经清楚地跟媒体表达过:“退休后,将主要在上海生活。”
相比之下,唯有两位来自投行的职业投资者显得画风最为正常。
但面对这样一个风云诡谲,暗流翻涌的场景,恐怕精明的投资人们多少也会感到头疼。
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舞台之下,灯光没有照到的地方,还有更多盘根错节的顽疾。
在媒体采访中,“苏宁人”的不愿意放权和排外在采访中被多次提及。
在此前苏宁易购的高管名单里,全部都是在苏宁工作多年的“老臣”。
六位高管平均年龄46岁,其中年龄最大的前任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53岁,2001年加入苏宁,已经在苏宁工作了20年。
据财经采访报道,“苏宁物流的主管领导不是物流出身,外面引进的人在公司也没有实权。”
也有人将这种问题直指苏宁的文化土壤与组织架构:
“在苏宁的员工餐厅里,为高管预留的座位从来都没有人会去坐,张近东出行时还会有保安封锁公共道路。”
“公司每年都会涌入大量年轻人,但是每年年底,剩下的还是以老人居多。每个板块都是独立的,很难推动改变。”
在这样的土壤上动改革的刀子,恐怕是很需要一些魄力与勇气的。
66岁的新任总裁黄明瑞是否有这样的血性,仍身兼考拉海购最高负责人的刘鹏是否有这样的精力,任峻是否有这个动力,张康阳是否有这个能力,这些都是摆在苏宁董事会面前的现实问题。
更可怕的是,留给苏宁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03 时代逆潮不,不再是钱的问题。
或者说,阿里接手后,钱不再会是最主要的问题。
讨论苏宁这一体量的企业,我们必须从国民经济的大视角来入手。
国民经济有四大环节,分别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
作为过去几十年来零售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苏宁在“流通”环节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价值。
纵使在“互联网企业”这一史上最强野蛮人的疯狂踹门之下,苏宁也凭借着自身扎实的线下渠道,牢牢守住了一分土地。
2010年至2015年左右,整个零售行业可以说是线下往线上打的自救时代。
苏宁凭借着自身的体(shao)量(qian)优势,云商还是且撑了一段时间的。
相比之下,我们前面提到的黄明瑞,大润发时期转型互联网做的飞牛网项目,巨额的亏损让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直到最后彻底砍掉B2C才逐渐止住流血,如今再聊起也不过是时代的眼泪。
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是转型,改革,自救。
但如今回头看,撑住不死,坚持不放弃线下,才是这批大卖场真正做对的事。
此后,随着线上流量红利逐渐见顶,线下作为流量入口的价值再一次凸显出来。
2015年至2020年左右,整个零售行业,可以说是在AT的主导下,以收购入股的方式,向线下开始蔓延的时代。
苏宁凭借着在家电领域的心智优势,以对抗京东的重要角色,得以与阿里在此时换股。
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是抢地盘,找方向,是资源的抢夺,是粗放式的布局。
阿里或入股或收购,先后拿下了银泰百货、三江购物、新华都、百联集团、高鑫零售、苏宁易购。
腾讯也通过入股、战略合作等方式收编了红旗连锁、永辉、步步高、海澜之家等。
接下来就是本章重点了:
当下,零售行业有两个主旋律。
产业视角来看,技术赋能的精耕细作已经到了比较急迫的阶段。
从仓储物流、到成本控制、数据赋能、管理优化,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将在每一个细节里抠出更多的利润,并直接转化为价格竞争力,短兵相接。
近日阿里CEO张勇发布的股东信中再次重申“新零售战略”,“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的公司定位,其实也是对这一主旋律的清醒认识。
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由“分配、流动”主导向“制造、消费”主导的动能切换时点。
整个互联网和零售行业均面临着政策的主动打击或时代的被动降温,时间窗口在进一步紧缩。
若不能借着渠道优势尽早切入到供应链的最上游(制造)和最下游(品牌),恐怕苏宁未来的路会越走越窄。
时代的逆潮裹挟着人事泥潭,苏宁这艘巨轮,非超人不能起航。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