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涉足基金圈开始,或多或少就听过“长期投资” 的“传说”。之所以要用长期投资的理念买基金原因很简单——频繁择时不可行,长期投资收益确定性更高。
不仅如此,从资产管理端来看,基金经理在投资研究时,更多的会通过分析企业的基本面,力争获取企业成长的收益,而从短期来看,市场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长期更可能赚到企业成长的钱。
但关于长期投资,实际操作中也有很多误区。
误区一:年化20%不等于年年20%
当我们设定长期投资目标来选基金的时候,会更关注基金的长期年化收益率。但年化20%不等于年年20%,即使我们选到优秀的基金,它也很难在任何行情里都一直保持优秀。而且大部分情况,都是你以为选到了优秀的基金,但刚一上车就亏钱。
一般来说,若基金非市场火热时过度募资,能达到百亿规模的主动型基金一定是过去一两年时间里,投资成绩排名前列的基金。
这些基金中,有的基金是通过对小规模时期重仓股的长期投资来实现的好业绩。如果基金经理秉承长期持有优质公司的理念,高度看好相关公司的未来,不愿意轻易换股;或者因为基金规模过大、投研力量不足而无法换股时,这些持续上涨的重仓股就会带来一段短时间的虚假繁荣——我们误以为基金的持续性上涨将永续呈现。
在基金进入到虚假繁荣的阶段时,基金往往会吸引一批后知后觉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会以为,自己买到的是未来持续性排名领先的业绩,而现实中等待投资者的可能是基金重仓股陷入疲态的困难期。
今年很多明星基金就陷入重仓股疲惫期的困境,但基金长期优秀并不代表会在市场任何时间都优秀。
那在长期优秀的基金短期表现差的时候,要不要换基金呢?
援引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一句话来建议大家不要把基金当做赌博的筹码——“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是一台称重机”,找到长期能够创造价值的公司这件事是有规律可寻的,通过选择优秀的管理人我们大概率可以做到,但如果要猜对明天的市场情绪就没那么容易了。
误区二:耀眼的冠军与平平无奇的中等生
要想在某一阶段表现十分出色,甚至成为“冠军基金”,就必然需要集中持有符合市场风格的股票,然而风格轮动是市场永恒的主题,没有人能永远踏上风口。
例如消费行情持续向好的几年时间,如果在刚开始的几年买入业绩靠前的基金,仍然可以在之后的几年保持不错的成绩。但如果遇到市场风格切换,短期业绩在长期维度下或许就较难维持。比如今年的消费板块就较为低迷。
反过来,不追求极致,选择一些相对均衡的基金,虽然每年表现都不出彩,在各个阶段都落后于当时的热门基金,但这样的基金更能充分分散风险,排除运气成分,数据也证明,只要每年取得中等成绩,长期的结果就已经很好。
当然,没有什么方法能保证我们每年都选到中等生,但我们可以做到:
1、以更加长期的视角衡量基金的表现,在长期绩优基金短期表现不佳时给予更多的包容。
2、谨慎追逐某一年度、某个阶段的“冠军基金”,谨防均值回归风险。
3、分散持有一批风格各异的基金相互补充,或者选择均衡型的基金长期持有。
在投资中,一年五倍者如过江之鲫,五年一倍者反而寥如晨星。短期优秀的基金很多,但长期优秀,能给投资者带来稳定回报的却很少。
长期投资的道路是积小成多的过程,并不是一夜暴富的快感,别小看1/2的“平平无奇”,在不同的市场风格中保持中等偏上,在时间的作用下,也能有不错的表现。
误区三:“拔掉鲜花浇灌野草”背后的秘密
在长期投资的路上,不少投资者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看着一只长期表现不佳的基金,告诉自己“要长期投资”;相反,看着自己盈利的资产,却总急着随时获利了结。
彼得林奇对此也曾有精彩的比喻:一些投资者总是习惯性地卖出股价上涨的股票,却死抱住股价下跌的股票,就如同“拔掉鲜花却浇灌野草”一样。
这样的现象,被称为“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识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盈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
“损失厌恶”的来源是人们对盈利和亏损的反应不同,研究表明,很多投资者的投资效用函数是S型的,在盈利时,人们是风险回避者,倾向获利了结;在亏损时,人们是风险厌恶者,即人们不喜欢确定的损失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
了解这样的操作背后是一种心理认知所导致的行为偏差,或许能让我们在下次面对亏损和盈利时,更加理性和客观。
长期投资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定期检查账户,从长期维度分析基金业绩,“花园”的茂盛程度或许能增加不少。
(文章整理自兴证全球基金、中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