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运行呈现恢复性增长。二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为98.3,比一季度大幅回升5.6点。与工业经济相关的工业生产、营业收入、利润、投资等指标呈明显改善态势,好于市场预期。
一是工业生产端明显改善。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产业循环不畅问题有效修复,工业生产明显好转。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而一季度同比下降8.5%,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受工业生产较快恢复带动,工业产能利用率明显提升,基本恢复到近年同期平均水平。
二是工业需求端持续好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企业复工复产基本恢复,带动原辅材料、中间品需求回升。同时,受疫情防控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及政府扩内需、促升级等政策带动,工业制成品需求回暖。1月份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降幅比一季度大幅收窄7.7个百分点,利润大幅收窄17.4个百分点。6月份,PMI中反映未来市场需求的新订单指数为51.4%,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市场需求逐步回暖。
三是工业领域新动能逆势成长。面对疫情负向冲击,新动能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呈逆势成长态势。二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8%和9.5%,而一季度分别为同比下降3.8%和14.0%,且增速分别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和高出4.2个百分点。从新产品看,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圆片、半导体分立器件等保持高速增长。同时,新动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引致生产要素加速汇聚,为新动能孕育和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工业经济预期向好。随着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企业盈利逐步好转,政策红利稳步释放,企业对市场恢复比较乐观,发展信心不断增强。6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7.5%,连续4个月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上。从行业情况看,汽车、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两个月高于60.0%。
但也要看到,受全球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影响,外部需求大幅萎缩,且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加剧,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值得关注。同时,受疫情冲击影响,小微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
一方面,产业链国际循环不畅风险犹存。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扩散,国外企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衔接不畅;加之国际物流运输依然受限,导致部分原辅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企业面临产业链断裂风险。特别是当前逆全球化风潮渐起,我国部分产业关键组件和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偏高,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循环不畅风险凸显。另一方面,小微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凸显。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但受规模相对较小、融资难融资贵、持续订单不足等因素制约,小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依然面临较大压力。6月份,小型企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落到50%的荣枯线之下,反映订单不足的小型企业占比高于大中型企业。
为了确保工业经济进一步恢复至正常生产水平,进一步降低产业链国际循环风险和破解小微企业发展压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为企业解忧纾困。面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经营成本上升等难题,政府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租金减免力度,提供贷款资金保障,并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确保企业得以渡过难关,发展壮大。
二是政府要着力畅通产业循环和市场循环,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面对因疫情影响而导致的国际供应链循环不畅等问题,政府要加大帮扶力度,帮助寻找国内替代企业,加快供应链和产业链修复;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投资者进入关键领域、关键行业,加大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的创新投入,完善激励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格局,促进产业链发展壮大。
三是深挖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面对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局面,出口企业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强与电商平台、批发零售企业、大型商超等对接,积极拓展内销网络。同时,要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