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联赛发展史,险些濒临破产的CBA联赛,李元伟的改革之路
招商会后,我一直在考虑新的中篮公司总经理的人选。经过反复权衡,6月初,我选定了严晓明。根据当时财务提供的数据,CBA联赛连续两个赛季的亏损已达1500多万元,对严晓明来说,也算是“临危受命”吧。我意识到这个“老板”不好当,但我对他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不为一城一池所动
招商工作进行得不顺利,直到10月,落实的赞助经费还不足2400万元。这些经费显然远远不够一个赛季的开销。在中心已经有质疑的声音传了出来:李主任想得太简单了,标新立异,招商哪儿那么容易?
10月底,我接到了中篮公司上报的赛事推广预算。预算中有500多万元的费用是赛事宣传推广方面的费用,其中包括做开闭幕式、全明星赛等大型活动。这样一来联赛的整体预算接近3400万元。批准这个预算就意味着这个赛季将继续严重亏损,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于是,我叫来了严晓明。
我问他:“这些钱我们必须要花吗?”
严晓明说:“不花也能过得去,但是花了这些钱以后,才可能有更多的钱进来。”
我又问:“那么能保证明年钱就会进来吗?”
严晓明说得很实在:“不敢保证是明年。但是,只有在推广方面多投入,大钱才会进来。如果不投,大钱就不会进来。”
我当然想少花钱,这样资金缺口可以小一点。但要想彻底改变联赛的面貌,我也认为必须要有投入。最后,我权衡再三还是批准了这个推广预算。
恰在此刻,理查德·埃弗瑞(Richard*ory)找我来了。
埃弗瑞可以说是中国职业体育的引路人。足球、篮球、排球、网球联赛刚起步时都由他负责做招商推广。当年他是国际管理集团(IMG)高层管理人员,后来自己担任了拓亚体育公司的董事长。我回篮管中心后,他就一直积极参与联赛招商工作,是个办事执著、精明耐心的谈判高手。
埃弗瑞满面春风找上门来,他说我给你找了一个赞助商,一家韩国的手机厂商。不过对方要求成为CBA联赛的冠名赞助商。冠名赞助费1000万元,其中还包括中介费。
这下把我推到一个两难的境地。由调研小组设计的商务体系是取消赛事的冠名,将赞助商分为主要合作伙伴、市场合作伙伴、鞋类和服装类合作伙伴以及指定供应商四类。我们在招商手册上早已明确提出不要赛事冠名。估计是埃弗瑞没有办法说服企业接受我们的招商条件,转过来想说服我们接受赞助商开出的条件。
接受了埃弗瑞的意见,联赛就可以做到不亏损。因此,这1000万元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虽然对方的要求跟我们的商务体系有很大差距,但还是舍不得一口回绝。于是,我把调研小组的人找来,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也很矛盾,因为眼下明摆着新的赛季会有大亏损,他们也有很大的精神压力。如果再拒绝这1000万元的赞助,反对改革方案的人会因此而更加不满。
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如果恢复联赛冠名,对建立CBA赛事品牌将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对中国篮协的诚信也是一个灾难。而且既然建立了新的商务体系,就不能出尔反尔。于是,我对埃弗瑞说这个钱我不能要。而他一直在劝我改变主意,说尽管没达到你们的预期,但这也不是一笔小钱呢,还能给联赛办很多事情。
我的回答是,如果这钱我拿了,明年还怎么招商?赞助商往往就是这样拖到最后压价让你就范,如果这次我就范,以后永远也摆脱不了这种困境,永远都得这样受制于人。
拒绝这样的“诱惑”,其实我的思想斗争也很激烈,压力也非常大,因为上个赛季已经赔了1000多万元,新的赛季眼看着又要赔1000多万元;当时外教也聘了,这钱都要从这里出。但要了这个钱,就等于突破了自己的底线,以后就没法按计划做了。所以最后我只能横下一条心,说“不”!
2002~2003赛季的赛场上曾出现过脚气水广告,成为一大笑柄。以至于后来跟赞助商谈合作时,人家都要问会不会还有脚气水这样的广告为伍。这件事使我意识到大多数赞助商对自己品牌形象的要求是很高的,说明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在走向成熟。我们要打造精品的CBA联赛,就必须大家一起坚守原则,否则你的品牌价值就永远不会被公众和商家认可。
那是艰难的一年,一边是大量需要用钱的改革,一边是各种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的诱惑。比如有个做营养品的,说他们的产品有增高的功效,合作的条件是每年给我们20万元。我觉得这个产品本身就不靠谱,于是决定给停掉了。
忙活了将近半年,面对这个结果,虽然使老朋友埃弗瑞感到非常沮丧,但他最终还是对我们的决定表示尊重。他也认为只有这样,CBA联赛才能有希望。
不为一城一池所动,信守承诺,遵守规则,才能在市场中游刃有余,最终取得全局的胜利。这是我在改革初期的最大思想收获。
携手安踏共同成长
2004~2005赛季的招商计划中,有一个鞋类和服装类合作伙伴的赞助类别。和以往的商务计划相比,这是当时调研小组的一个创新,也是一件颇具风险的事情。
以前,鞋类和服装类的赞助商是属于供应商级别的。除了CBA联赛开创的头两年由耐克统一向各个俱乐部球队提供装备,后来一直是各俱乐部自行寻找装备赞助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对有实力的球队,如八一、广东、江苏、辽宁等队,供应商纷纷开出优惠条件,抢着签约,而后几名的球队则无人问津,使他们十分难堪,有时拖到最后需要篮协出面帮忙解决运动装备问题。这不仅给这些球队低人一等的感觉,而且也不利于形成联赛大家庭的氛围。
1999年,曾经有10家俱乐部想联合在一起共同寻求装备赞助,但这一举动损害了耐克公司的利益。于是,耐克给八一、北京两家俱乐部开出了更加诱人的条件,导致这两家俱乐部单方面退出联合行动,使俱乐部联合寻求装备赞助的计划流产。这件事也许在CBA的历程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各方的表现却是耐人寻味的。
在与各体育用品厂商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审时度势,知己知彼。调研组正是在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体育用品市场情况后,提出了设置一个鞋类和服装类合作伙伴赞助类别的方案,由一家赞助商统一向14个联赛参赛队伍提供所有装备。当时我们是希望耐克、阿迪达斯或者李宁公司能够进入。
我记得,招商会之后,耐克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曾经告诉我,他认为不可能有装备企业愿意做这样的赞助。他还坦白地表示,尽管耐克、阿迪达斯和李宁公司是竞争对手,但他们私下还是有信息沟通的。他认为没人会做这件事,篮协的想法肯定会泡汤。
为了争取这些大的品牌公司加入,刘玉民曾带着调研组的人拜访李宁公司位于北京新世界的总部,还专程赶赴上海找到阿迪达斯总部,宣讲我们新赛季的计划和构想,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但结果正如李彤所言,他们均无意参与,认为投入很大,效果也未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