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让孩子学习“粒粒皆辛苦”的李绅

大家好我是小唐,又来给大家说历史了,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悯农》作者李绅的二三事。
李绅,唐代诗人,官拜宰相。然而就这样一个名利双收的人其实年轻的时候是个愣头青。
李绅是中书令李敬玄之曾孙,父亲,爷爷皆为当地父母官,正儿八经的官宦世家。但是在他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在那个大家族的年代,家里没了顶梁柱,就意味着天塌了。
财产,土地被人侵占是很正常的,被欺负了也没人替你出头。这也就造成了李绅从小就见惯了世态炎凉,体会了人间疾苦,才得以写出《悯农》这样的诗。
千万别让孩子学习“粒粒皆辛苦”的李绅

元和元年(806年)李绅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皇帝见他学识渊博,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千万别让孩子学习“粒粒皆辛苦”的李绅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这下听出不对劲了,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么?李逢吉对升官近乎渴求,心想:“回去必须打你的小报告,万一这举报有功,也可以升哈官。”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逢吉心里其实很忐忑的,因为这是再拿他李绅的证据呢。毕竟口说无凭,而这白纸黑字确是实实在在的证据。没想到我们的愣头青李绅沉吟了片刻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这人该不会是个傻子吧。心里笑开了花,嘴上说着:“如此,甚好。” 李绅心想:“我的诗能被人如此赞同,费点脑子来首长的。免得说我是“短李”于是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千万别让孩子学习“粒粒皆辛苦”的李绅

李逢吉接过诗一看,更乐了。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你娃怕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哦。”李逢吉心想,望着李绅的眼里,充满了笑意。第二天,李逢吉便马不停蹄的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一回到朝中,本来面目立马暴露。一上朝便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写给他的证据奉上。唐宪宗马上就召了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了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提笔写下的,望皇上明察。”唐宪宗是谁?那时一位有着“元和中兴”称号的明君 听了李绅的解释,立马说道:“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李逢吉当时心里就纳闷了“这怎么跟我心中的剧本不一样啊?这么嘲讽朝廷都不带死的?”唐宪宗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你李绅是个愣头青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意在点出,李绅身边的小人。李逢吉皮笑肉不笑地说:“我早知李尚书乃清官啊!”李绅这个愣头青却对李逢吉感激不尽。好人啊,给皇帝说两句话的功夫,我就升官了。而李逢吉呢,看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没办法啊,李绅现在是尚书,拿捏他跟玩儿似地。但是愣头青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当时就懵逼了,这个人到底是真傻还是假傻?最后唐宪宗看不过去了,一道旨意,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
千万别让孩子学习“粒粒皆辛苦”的李绅

膨胀的李绅
有权了,那钱肯定也跟着来了。这个生活质量嘛,肯定得提高啊。李绅呢,喜欢吃鸡舌。一顿饭,也就三百多条鸡舌而已。这肯定有人说了,不就三百多条鸡舌么?可是他李绅只吃鸡舌,其余部位一概不吃。这也就造成了他一顿饭极尽奢侈。一只鸡放在现在来说一百块得有吧?相当于他吃一顿饭人民币三万多。奢侈吗?这还不算完,唐代高官都有豢养私妓的不好风俗,而李绅在家妓的数量上比较出名。”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就跟李绅有关,写《陋室铭》的刘禹锡当年出任苏州刺史,李绅请他吃饭。席间刘禹锡有意一个私妓,写下了《赠李司空妓》的绝句,其中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一句,恰好佐证了李绅的排场之大,花天酒地。而我们的李绅,听了这首诗,不仅没有羞愧,还称赞刘禹锡诗写得好。当场就把刘禹锡看上的那个私妓送给了刘禹锡。无论那个年头,有才华才混得开啊。
千万别让孩子学习“粒粒皆辛苦”的李绅

《云溪友议》(此书乃一本异闻野史)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叔叔”地喊。而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为“侄”,膨胀的李绅都没理他,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还有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有一次特地来拜访他,刚在旅馆住下,家仆与一个市民发生争斗。李绅问那个家仆是干什么的,家仆说:“是宣州馆驿崔巡官的仆人。”李绅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时,吓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声。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嘿,真是有点意思。”
最反李绅形象的是因为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下属向他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道:“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此处可见那个粒粒皆辛苦的悯农清官已经成了暴官酷吏了。
千万别让孩子学习“粒粒皆辛苦”的李绅

ps:《云溪友议》本为一本异闻野史,其中所记载的真实性不高,但到底几分真几分假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值得一提的是李绅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锜幕府。那个时候的李锜正准备谋反,而李绅宁愿坐牢房也不愿谋反,这点气节倒是可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498 字。

转载请注明: 千万别让孩子学习“粒粒皆辛苦”的李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