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7日电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17日表示,上半年,共有164家中资企业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264笔,共计1033.1亿美元,虽然境外发债总规模受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影响同比有所减少,但呈现出“韧性强、成本低、类型多、结构优”的特点,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更加突出,实现了提质增效。
17日,国家发改委举行8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孟玮在会上通报了上半年中资企业境外发债情况。
孟玮指出,今年以来,为妥善应对疫情对企业境外中长期债券发行的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时间出台《关于企业申请延长外债备案登记证明有效期事宜的指引》,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争取更为有利的发行窗口提供便利。适时举办视频培训会,通过官网、微信小程序发布《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办事指南》,指导企业提升申报材料质量,不断提高办理透明度和便利性。广泛听取并及时回应企业和相关市场参与主体意见,会同有关部门细化分类管理、加强协调联动,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境外发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提升外债风险防范能力。
孟玮表示,虽然境外发债总规模受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影响同比有所减少,但呈现出“韧性强、成本低、类型多、结构优”的特点,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更加突出,实现了提质增效。
一是韧性强。在3月份疫情严重时期,彭博巴克莱中资美元债指数最低点较年初下降4.14个百分点,与其他美元债市场相比,跌幅较小。二季度以来,中资美元债市场表现出较快且持续的复苏态势,截至6月底,中资美元债指数达到201.85点,同比上涨6.21%,创历史新高。
二是成本低。据市场机构统计,今年上半年中资境外中长期债券加权平均成本为4.94%,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债券发行量和占比均大幅上升,期限结构得到优化。
三是类型多。中资企业新发外债包含高级固息债券、可转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优先股等多种类型,且整体债券资质进一步提升,投资级债券占比达58%,同比上升11%。
四是结构优。中资发行主体涉及41个行业,覆盖面广,分布较为均衡。上半年,信息技术企业发行量同比上升10.9%,工业企业发行量同比上升24%,能源企业发行量同比上升超过200%,金融机构发行量同比略降,但发行规模更加稳健、总体成本控制更加审慎。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房地产和城投类企业发行量同比均下降,调控效果持续显现,在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的同时,合理把握了外债规模。
孟玮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服务实体、防范风险”的原则,充分发挥中长期外债在“扩流入、促投资、稳增长”方面的作用,积极引导外债资金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长期外债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中资企业境外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