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来,国内银行创新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概念”,例如近十年的B2B、B2C、C2C、渠道转型、网点转型,近五年的多渠道整合、B2B2C(即如何融合企业、客户、银行之间的关系)、智能网点等,现在的OMO(线上线下融合)、生态金融、私域流量、B2P2B2C(银行、平台、生态合作伙伴、客户)、开放银行、全渠道客户体验等。整个银行业被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等创新的大潮推着走。
01
数字化银行
相对零售业,银行业有不同的特点。零售业的数字化,本质上是从外部向内部数字化的过程,即零售生态的线上化驱动整个零售业务从实体向数字化发展。但是银行业不同,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形态本身就是数据的,银行的数字化更多是从内向到外向的过程。
银行为什么要做出改变?究其根本是客户的偏好和行为在改变。过去客户在“消费”银行的产品时,产品是数字化的,但主要是通过物理交互的方式交付的。而随着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互联网化程度提高,一方面,客户对银行采用数字化渠道交付的需求提高,另一方面,将金融服务和日常消费行为、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也成为客户新的期望,倒逼银行从内部数据化转向外部数据化,实现渠道的融合。
同时从银行角度来看,数字化的重要方向之一也包括了和外部渠道的融合。数字化并不是如何做线上渠道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如何把数字能力转化成业务能力的过程,最终差异化。
Capital One在数字化竞争力方面的实践就值得借鉴。Capital One是全美数字化能力最高的银行,凭借其数字化能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功跻身于美国第七大银行。其CEO理查德·D·费尔班克曾说过,“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只是恰好从事银行业务。”
Capital One的数字化竞争力并不是简单的业务流程数字化和AI技术应用,而是它利用数字化能力实现了差异化的客户经营方式。例如,利用数字化能力,Capital One定位了一群盈利性更高的次级客户,其次级客户的比例占到全行的35%以上。和美国其他银行不同,Capital One单独为次级客群定制了风险管理策略、数字化风控链路和流程,使得其客户筛选更为精准,风险管理更为精细。其申请次级客户的审批通过率为30%,远超过美国传统大型银行的5%;邀请次级客户的审批通过率为75%,远超过美国传统大型银行的15%。在产品上,Capital One也比传统银行更精细化,大规模的进行产品定制。其信用卡产品数量达到6000种,是传统银行的6倍之多。在客户体验上,Capital One也大量应用模型去预测客户需求,使得其以“实时智能”的客户体验著称,其手机银行Apps连续两年获得JD Power颁发的“美国银行业应用程序总体满意度最高”奖。
Capital One的案例值得国内银行借鉴的是:数字化的目的不仅是把业务搬到线上去,也不仅是构建多强的人工智能水平,而是能否通过数字化实现差异化的服务能力。
02
全渠道的价值定位
银行进行全渠道转型首先需要明确全渠道的价值定位,以作为全渠道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结合以为给多个金融集团和银行的服务经验,有三个核心方向供银行参考。
As-One(一体)。内部要打通集团各子公司、各个业务条线、各个分支机构之间的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人工和非人工渠道;外部要打通同生态合作伙伴之间的渠道;形成一体化和整合的渠道。
Smart(智慧)。全渠道的核心是数字化驱动的智能化,如何通过智能化方式把渠道无缝的融合起来,这是全渠道和过去“跨渠道”、“多渠道”概念的差别。
Open(开放)。现在银行都面临金融脱媒的挑战,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是与生态和场景在一起的,那么银行在传统封闭系统下,如何适应一个开放的生态和场景,融入客户需求,是全渠道中需要关注的第三个问题。
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全渠道的核心是一体、智慧和开放(As-One、Smart、Open),一体是偏内向的渠道整合;开放是外向的生态融合;智能就是要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打通这些环节。
03
全渠道转型的切入点
全渠道转型的工作涉及到业务架构、流程、系统等多个方面。关于如何实现全渠道转型,从实践角度提出三个建议。
全渠道驱动的业务架构升级
全渠道是未来的客户服务方式,银行的业务架构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从2015年开始,国内很多领先银行开始将前中后台进行进一步分离,部分银行还成立了一个服务于全业务条线、跨线上和线下的全渠道部门,希望通过整合的渠道部门承载全行的渠道管理职能,同时把产品开发、风险管理中台化,支持性的职能后台化。
但是,仅仅成立一个部门,或者单纯通过组织变革去做全渠道转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全渠道需要整合前中后台的能力,是一个全行性的工作,所有部门都需要思考在全渠道背景下该如何转型。这项工作的难点在于,在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需要跨部门、跨职能的工作。
例如,最理想的渠道管理应该是针对不同渠道进行产品的定制或适配,但事实是,大多数时候当同一个产品在不同渠道发布时,产品发布者很少考虑产品在不同渠道的交付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及如何保证不同渠道的客户体验要求。
过去银行的客户基本都归属于网点,后来因为电子渠道和电话银行的发展,又有些属于手机银行、网银、电话银行的客户。但是我们很少思考,这些客户与渠道的关系是什么;各个渠道分别承载什么角色;资源如何分配;如何衡量各个渠道的贡献,对渠道进行考核和评价。所以银行全渠道转型的首要工作就是明确不同客群的渠道服务模式,包括在各种场景或服务中确定主次渠道,并且不断将这个过程精细化,从大的客户分层、客户分群,直至细化到每一个客户。
举一个渠道客户迁移的例子。银行有很多网点,成立时间较长,在多年的经营沉淀后,业务规模和客户基础都很好。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客户线上化发展,或者客户活动区域发生变化,或者客户不太需要网点的服务,网点能有效服务的客户数越来越少,可能不到其客户总数的10%。然而,银行在下发业务指标和分配资源时,主要依据现有的业务规模或客户基础,也就是在一个严重偏离业务现实的“现状”下发,这就导致了管理、资源配置是低效的,和客户的服务需求是分离的。因此银行全渠道转型的一项关键工作,就是要明确客户的需求分布在哪个渠道或哪些渠道组合上,逐步在不同渠道之间形成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客户迁移。
当然,除了考虑客户体验,也需要平衡成本收益,例如引导低价值客户向更低成本的渠道迁移。
Wells Fargo是全美渠道分布最广的银行,其网点、网络银行和移动银行在全美均排名第一。早在2015年,Wells Fargo就开始推进渠道的客户迁移工作,通过构建渠道偏好模型和渠道成本价值模型,不断地分析和优化某个客群、甚至某位客户的最优服务渠道。在客户的渠道服务模式设计中,一方面,会平衡客户价值、渠道偏好、渠道成本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也精妙的设计了一个为鼓励客户迁移的客户奖励计划。同时,在客户迁移的整个实施过程中,Wells Fargo不断收集客户反馈以对模型和渠道服务模式进行优化调整。
在完成渠道迁移后,Wells Fargo的网点渠道资源占用大大减少,电话银行中心承担了更多的主动客户服务职能,包括专属客户经理服务。为了进一步提升电话银行中心的服务体验,Wells Fargo构建了23个基于客户类型和服务内容差异化的电话银行中心,例如针对偶尔需要使用网点的一般客户,专属服务中心除了提供电话银行服务外,还可以帮助客户进行网点服务资源的预约;针对语言并不流利的新移民,专属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多语言专员服务,并可提供多语言专员远程联合网点服务模式;针对在海外执行任务的美国军人,电话银行中心有更多的业务权限,可以帮助军人更便捷的完成业务操作。
在这个案例中,Wells Fargo的电话银行中心重新思考自身在全渠道中的定位,主动对客户进行细分,并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来服务这些细分客群。同时,业务和运营部门也结合细分客群在电话银行中心的服务特点,重新审视流程风险,优化了客户在电话银行中心的业务操作流程。所有相关部门都在主动需要思考在全渠道背景下该如何转型。
打通跨渠道信息和流程,实现一致性客户体验
全渠道的核心是提升客户体验。
多数情况下,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并非仅通过某固定渠道,而是偏好方便快捷、体验更好的渠道服务方式。过去几年,银行的渠道转型工作,多聚焦在线上渠道和自助渠道的建设,以及将客户向线上渠道和自助渠道迁移。虽然从总体趋势来看,客户确实会将越来越多的业务向线上和自助渠道迁移。但是对具体客户来说,他们还是会有线下服务的需求,需要与人进行互动。每个客户的线上线下服务需求比例会不断变化动态调整,但不会只有线上或线下一端。所以在设计客户服务流程时,需要更多的考虑不同渠道之间的配合,如何能够保证一致性的最佳客户体验。
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在不损害客户体验的前提下,需要考虑用等效的、更低成本的方式来服务。第二层是想获得更高客户价值和客户忠诚度,就需要考虑深层次的客户渠道偏好,以及如何整合和优化跨渠道的服务流程。
在梳理具体服务流程时,银行需要问两个问题:第一,若某业务的线上服务流程非常简单,需要额外提供的信息也很少,为何线下流程要比线上的更加复杂?是否可以通过流程创新实现线上线下体验的一致性?第二,某项业务由多渠道配合能否实现更好的客户体验?为何银行仅提供非A即B的单一渠道选择?银行需要转化思路,从客户的视角去思考渠道构建问题。
渠道的一致性最佳客户体验的达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次规划就能全部解决的,需要持续努力,不断迭代。同时,目标推进的过程中会不断碰到新的障碍,因为每个渠道或服务单元都有自己的“规则”。
举一个亲身体验的例子:我国内某家银行的VIP客户,开户网点配置了一位客户经理。但是,我几乎从来不去网点,客户经理的服务也仅限于偶尔打电话或发短信,提醒产品到期和简单告知银行新推出的产品或活动,并没有真正做到客户维护。
有一天,我收到该银行远程服务中心电话,表示发现我几乎不去网点,在远程服务中心帮我配置了一位远程客户经理,提供专属服务,24小时在线。
这家银行在这个事情上做的非常有全渠道的特点――因为我属于很少去网点,但是需要客户经理服务的一类客群,建立一个远程服务中心专门服务这类客户,高效、成本低体验又好。
后来,我又接到这家银行营销融资产品的电话,全情投入的聊了几句之后才发觉是一个推荐产品的语音对话机器人。针对高端客户贸然使用并不成熟的新渠道,带来不好的客户体验,是非常危险的。这也说明贯彻执行全渠道客户体验并不是那么简单。
建设双中台实现全渠道数字化
很多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数据基础能力都很强,大都实现了“数据中台”的基本要求,但是欠缺比较多的是客户行为数据,以及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的整合。这是银行需要补充的第一个中台的能力。
实现全渠道的难点在于业务,也就是比较流行的提法――业务中台的建设。业务中台是指通过场景化的业务应用驱动实现更智能的、为客户提供全渠道服务的能力。毫无疑问,传统的产品服务交付模式是适应不了当下的客户需求的,因为要打造全渠道客户服务能力,就要做好客户在渠道之间精细化的定位和迁移,渠道之间敏捷的切换,这需要在数字化支撑下的非常灵活的策略实现――因为客户需求时时刻刻都在变。这个能力从传统视角来讲是跨组织、跨职能的,是一种新的运营模式,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服务交付方式。
04
如何推进全渠道的数字化转型
从数字化的角度来看,全渠道转型的难点在于很难找到抓手。因为数字化是一个能力视角,而银行传统上更习惯以系统、部门或者业务流程的视角去切入,这背后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过去银行最大的误区是单纯的抓技术,比如想通过搭建一个模型、应用某项技术就以为能够实现数字化的目标。但这只是技术层面的单点突破,最后发现从后端数据到前端场景是非常难打通的,业务部门往往并不买账,效果也难以把控。
全渠道的数字化转型涉及各个层面的问题,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纵向来看,如果底层数据基础不好,应用就做不好,业务场景也无法实现;从横向来看,部门之间、渠道之间如果协调不好,目标不一致,最后也很难落地。
因此,我们建议银行如果要有效的推进全渠道的数字化转型,就要从能力维度思考,制定更全面的策略和规划。
毕马威通过和全球很多领先金融机构合作,以及投入资源进行研发,开发了智链银行数字化转型模型。将银行的数字化能力体系化定义为八个能力维度,四十个子能力域。可以有效帮助银行分析和评估数字化的差距,快速制定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和实施方案。
总之,数字化是一种贯穿整个组织或整个系统业务的能力,只有通过体系化的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
作者系《银行数字化转型课题组》专家
专栏主持人:王炜 银行数字化转型课题组负责人
专栏介绍:银行移动化、智能化、数据化在更高效地获客、活客、留客的同时,给客户带来更便捷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更友好的体验。《数字化转型观察》栏目,分享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分析衡量转型效果、探讨数字银行发展等。敬请分享精彩案例与观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