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8日讯(记者 马常艳)“中国已经进入疫情后阶段,面临恢复经济、恢复基本民生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3日在北大国发院第145期【朗润·格政】论坛上表示,这次疫情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复苏的轨迹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可能主要取决于疫情的流行病学曲线如何变化。从疫情曲线来看,期待中国经济能出现V字形或U字形复苏已经不太现实,主要困难在于受国际冲击比较大,而且不确定性很强。
蔡昉分析称,中国的流行病学曲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历了倒V字形,即迅速上升,到顶点以后下降。但恰恰此时全球疫情开始暴发,而且形成了大流行。从全球疫情的曲线来看,目前呈齿状的倒W形,之后会怎么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疫情的冲击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有的主体受到冲击显然更大,恢复起来也更难。” 蔡昉指出,当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非常值得关注。中国有大量人口的就业和基本生计状况脆弱,疫情加大了保民生的压力。疫情对就业带来的冲击明显,低收入群体的状况更令人担忧。
该靠什么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蔡昉说,如果面临的是经济周期现象,把经济增长速度刺激回到潜在增长能力上就可以消除周期性失业。但是疫情的特点决定了只采用刺激的办法可能无法回到潜在增长率,因为这是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冲击。负外部性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市场会失灵,劳动力市场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因此,这时恢复就业、降低失业率,应该动用政府这个“有形之手”。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市场经济,放弃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而是基于特殊情况,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扶持扶助小微型市场主体。
蔡昉建议,积极改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创业和生存环境:让小微型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活动时真正零障碍;如果这些小微型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活动有障碍,就要让其成为纾困和救助的主要受益者;在政府之外,商界和社会也应该向小微型经济倾斜投入更多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