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交所和证监会官网消息,本周将有7家IPO企业上会,其中,科创板4家,传统板3家,具体名单如下:
本周4家科创板IPO企业上会
本周3家传统板IPO企业上会
在本周上会的7家IPO企业中,价值线研究院发现问题多多:
1、三生国健:IPO上会前夕,突遭前员工专利诉讼狙击;98%营收来自学术推广,日均费用超56万。
2、云涌科技:存造假前科;自家员工控股公司竟成大客户。
3、四会富仕:七成收入来自日企;两创始股东遗留“注资”悬疑。
A
三生国健
IPO上会前夕
突遭前员工专利诉讼狙击
注册地:上海
主承销商:华泰联合证券
拟上市地:上交所科创板
IPO之路:
三生国健前身为中信国健,2002年成立,2013年A股IPO遭遇中止审查后,2014年底到2016年初,原有股东纷纷把股权转让给三生制药,因而改名为三生国健,如今再从港股主体拆分到科创板IPO。
主营业务:
三生国健是中国第一批专注于抗体药物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拥有两款已上市治疗性抗体类药物的药企,已发展为同时具备自主研发、产业化及商业化能力的中国抗体药物领导者。
募资投向:
财务数据:
关注点一:IPO上会前夕,突遭前员工专利诉讼狙击
根据2019年10月31日三生国健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第七节“公司治理与独立性”中第七条第七款的承诺:“发行人不存在主要资产、核心技术、商标的重大权属纠纷,重大偿债风险,不存在重大担保、诉讼、仲裁等或有事项,不存在经营环境已经或将要发生的重大变化等对持续经营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招股说明书, 三生国健临床前阶段的在研产品目录如下:
其中代码611的重组抗人hIL4Rα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专利,目前正在因为专利权权属问题和上海麦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对簿公堂。开庭时间,是2019年10月15日。
直到2020年4月24日, 三生国健招股说明书才 披露这一起未决的重大诉讼。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发行人作为一方当事人存在 1 起未决诉讼,具体如下:上海麦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申请了名称为“抗人白细胞介素-4 受体 a 单克隆 抗体、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专利,发明人为张成海、党尉、朱玲巧。张成海、 党尉、朱玲巧曾在三生国健工作,前述专利申请所涉及的技术方案与发明人在发行人承担的工作有关,属于主要利用发行人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应归发行人所有。发行人已于 2019 年 1 月 17 日向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提交 《民事起诉状》,要求确认相关专利申请权归发行人所有。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该项诉讼正在审理过程中。
资料显示,麦济生物2016年09月29日成立,经营范围包括生物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药品研发,法定代表人为张成海。
价值线研究院发现,竞争升维引发对手“出招”,乃至意图狙击其上市,这样的故事在资本市场屡屡上演。
2019年11月8日,贵州白山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动要求中止科创板IPO审核,从其最近一轮问询推测,该公司申请中止审核的举动或与网宿科技专利诉讼有关。
2019年11月28日,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IPO上会前夜遭遇专利诉讼,案由为“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爱玛科技被证监会取消审核。
价值线研究院不完全统计,除了白山云科技、爱玛科技之外,受累于专利纠纷而折戟IPO的企业,还有信利光电、西点药业等公司。
相关行业人士认为,IPO排队期间出现专利诉讼导致最终上市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竞争对手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阻止拟上市公司的IPO上市计划。
关注点二:98%营收来自学术推广,日均费用超56万
据《长江商报》报道,目前三生国健仅有一款主打产品——益赛普,益赛普制剂产品和原液产品为公司主业收入来源。其中,益赛普制剂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超过99.8%,报告期其产能利用率最高为71.6%,今年上半年降至50.29%。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三生国健主要采用专业化学术推广模式销售产品,报告期内公司来自于该模式下的销售收入占比超过98%。
在此模式主导下,公司近三年半销售费用率平均为33.46%,为研发费用率平均值的1.86倍。其中,去年其市场推广费达到2.06亿元,占当期营收18%,相当于日均支出56.36万元。
三生国健目前主要通过专业化学术推广模式进行产品销售。各报告期内,三生国健来自于学术推广模式的主业收入占比分别为98.83%、98.35%、98.55%、98.01%,代理模式的销售收入占比则分别为1.17%、1.65%、1.45%、1.99%。据公司介绍,公司通过自营销售团队负责药品的学术推广,定期举办学术会议、研讨会及座谈会,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关临床用药指导以及最新理论成果等,同时持续收集药品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的一线反馈,进一步推动临床上的合理用药。
在学术推广模式主导下,报告期内三生国健销售费用中市场推广费用分别为1.77亿元、1.86亿元、2.06亿元、9516.23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8.38%、16.81%、18.01%、18.4%。以去年为例,2018年公司市场推广费用2.06亿元,相当于日均支出56.36万元。
关注点三:怪事!计划募资32亿,估值或远超母公司
据《晨财经》报道,三生国健此次IPO,拟发行股数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计划募集资金31.83亿元,在科创板申报企业中,其募资金额排在前列。
按募资估值,三生国健上市后市值将达318.3亿元之多。然而,其母公司三生制药5月8日收市时总市值才216.3亿港元,这就出现控股子公司市值远远大于母公司市值的“怪事”。若按当日港元汇率计算,分拆出控股子公司估值比母公司市值多120亿元。
B
云涌科技
存造假前科
自家员工控股公司竟成大客户
注册地:江苏省泰州市
主承销商:浙商证券
拟上市地:上交所科创板
IPO之路:
2016年6月,云涌科技向证监会报送招股书,拟登陆创业板,不过一年后即遭证监会终止审查。2019年12月,云涌科技的首发申请被科创板受理。
主营业务:
云涌科技是专注于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及工业物联网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应用于电力、能源、金融和铁路等领域。
募资投向:
财务数据:
关注点一:自家员工控股公司竟成大客户,还长期拖欠货款
2016年6月27日,云涌科技员工赵勇由于代持股份的原因,成为了北京和达云端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与法定代表人。
巧合的是,自家员工控股并担任法人代表后,和达云端当年便以新客户的身份成为了云涌科技的大客户。
据招股书披露显示,2016年、2017年和达云端成为了云涌科技的第4大、第3大客户,两个年度分别从云涌科技采购1227.01万元、1195.97万元。
虽然是大客户,但和达云端贡献的营业收入却在相当大的比例上只变成了应收账款,2016年末与2017年末,云涌科技对和达云端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590.80万元、904.69万元,占对其销售总额的48.15%、75.64%。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之后云涌科技与和达云端的交易规模骤降,但其中的应收账款却迟迟未能收回,而且还存在较大比例的逾期。
2017年末,云涌科技对和达云端904.69万元的应收账款余额全部逾期。2018年双方之间的交易额降至167.63万元,但仍有638.38万元的应收账款未结清,而且其中81.2%的款项已经逾期。
自家员工控股的企业突然连续成为大客户,而且还长期逾期拖欠货款,云涌科技为何要对和达云端如此宽容呢?
有分析人士指出,和达云端在这番操作中的作用相当于分散了一部分云涌科技客户高度集中风险,同时其作为一个中间商也可以给云涌科技的业绩添砖加瓦,其中或许有粉饰业绩的可能。
关注点二:存造假前科
在首次申报IPO期间,云涌科技曾因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被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
天眼查显示,2016年11月15日,云涌科技因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被泰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关注点三:研发投入比例低于10%,科创属性不达标
云涌科技作为一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其研发投入比例似乎也未达到上交所的“科创属性”标准。
2020年3月27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规定第四条指出,支持、鼓励科创属性符合标准的企业申报科创板发行上市,其中,软件企业最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3年累计营业收入比例需达10%以上。
据招股书披露,2017年~2019年,云涌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8亿元、1.62亿元和2.51亿元,合计5.51亿元;研发费用分别为964.42万元、1247.24万元、1669.31万元,合计3880.97万元,占最近3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7.05%,并未达到上交所提出的10%“科创属性”标准。
C
四会富仕
七成收入来自日企
两创始股东遗留“注资”悬疑
注册地:四会市
主承销商:民生证券
拟上市地:创业板
主营业务:
四会富士专注于印制电路板小批量板的制造,以“小批量、高品质、高可靠、短交期、快速响应”为市场定位,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交通、通信设备、医疗器械等领域。
募资投向:
财务数据:
关注点一:七成收入来自日企
据《投资时报》报道,从产品销售区域来看,四会富士有50%以上的产品销售国外。2016年至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来自外销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2亿元、1.7亿元、2.4亿元和1.2亿元,占主营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8.03%、59.17%、65.14%和61.62%。
其中,来自于日系客户的比例分别为 74.99%、77.66%、79.09%及 71.01%,由此可见,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对日系客户依赖较大,且预计未来几年仍将持续。
鉴于近一段时间国际贸易环境的剧烈变化,试想未来若日系客户对国内的订单减少,或者未来出现出口退税政策变化、汇率波动等情况,将会对其未来经营业绩和业务发展形成巨大考验。
关注点二:两创始股东遗留“注资”悬疑
据《IPO日报》报道,四会富仕成立于2009年8月,由四会明诚、香港美邦、富士电路出资设立。需要指出的是,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四会明诚直接持有四会富仕52.65%的股权,为其第一大股东,创始股东香港美邦、富士电路均已退出四会富仕。
而正是这两家退出的创始股东给四会富仕的历史带来了“瑕疵”。
申报稿显示,在四会富仕设立时,富士电路实缴注册资本中,港币部分出资未按照缴款日当天的汇率中间价折算,按照汇率中间价计算的出资额小于验资报告计算的出资额。
2012年3月,四会富仕进行增资,其中香港美邦以设备缴纳出资184.13万元,实收资本124.9万元,余下59.23万元计入资本公积。
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美邦用于出资的设备系融资租赁设备,出资时并未获得该等设备所有权,且出资时的账面价值低于购买价格。
虽然上述两笔出资已由一鸣投资于2018年1月补足差额,但证监会在反馈意见中要求四会富仕对历史上股东以未拥有所有权的设备出资、外币出资未按照缴款日当天的汇率中间价折算等出资瑕疵,说明发行人或相关股东是否因出资瑕疵受到过行政处罚、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行为及本次发行的法律障碍,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