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0”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等专家学者就“十四五”时期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宏观战略、宏观政策和大湾区双循环枢纽的融合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高培勇表示,从“六稳”到“六稳+六保”再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大体上就是过去一年多以来中国在经济形势判断和经济政策布局上走出的基本轨迹。在中国经济形势判断和经济政策布局当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六稳”“六保”。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迈向“十四五”经济工作的主线。中国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处于巨变之中,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对中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基于此,中国必须添加安全方面的考虑,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当作“十四五”时期、走向2035年、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考量。这也是中国进行长期战略调整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高培勇强调,从“六稳”到“六稳+六保”再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变的是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相交织,是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是供给侧改革这条线。同时,变化的是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冲击,必须把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甚至将其作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考量。
何德旭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金融体制,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面向“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包括,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建设现代资本市场、建设开放型现代金融体系、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六个方面。在建立现代金融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创新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安全发展,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夯实基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表示,大湾区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须聚焦三个领域:一是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二是科技创新。三是治理创新。在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发展中,广州的历史使命是做好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为履行好这一使命,应当充分发挥广州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汪红驹认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疫情冲击对主要经济体的影响巨大;去全球化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面临断链风险;我国的区域经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调节收入分配结构任务艰巨。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均衡发展,要坚定不移地保持中长期财政收支平衡、财政安全、国际收支平衡;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保制度、发展民生事业、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确保结构性均衡发展;通过城市群、大湾区发展战略促进新均衡发展格局的形成。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院长助理倪鹏飞表示,无论是推进“内循环”“外循环”还是双环互动,既需要抓住要害,重点突破,也需要以变应变,调整思路,积极探索新领域、新途径、新方式。首先,深化全国经济一体化,应对全球化出现的波折。其次,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再次,构建双环联动的关键枢纽。从市场需求、要素供给、产业安排和空间布局的角度,进一步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顺应发展规律,将这些区域培育成为“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才靖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