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重)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宝”,65年来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大型机械产品,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创造了数百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但前些年来随着重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受内外部综合因素影响,中国一重自2012年企业经济效益开始持续下滑,2016年出现重大亏损。面对艰难复杂局面,中国一重党委班子从提升精神思想格局出发,牢牢把握强党建、抓改革、促发展工作主线,在各级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创造、创优、创效“五创”工程,充分挖掘和调动党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着力破解企业改革发展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17年扭亏为盈,2018年以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大国重器”中国一重开启了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求质:精益求精铸造国之重器
机器的轰鸣声中,巨大的滚轮转动,在中国一重轧电制造厂,一个个巨大的“零件”卧在超大机床上,有的像“螺丝”,有的像“钉子”,在一圈圈转动中反复打磨,最终成为图纸上的样子。这些根据订单生产的巨大“零件”将组合拼装,最终成为驱动大型船舶、水电站或核电站这类“庞然大物”的一部分。
在中国一重轧电制造厂内,一个巨大的“零件”卧在超大机床上,在一圈圈转动中反复打磨。杨雪楠 摄
虽然生产的产品体积庞大,但误差却要缩小到最精确的范围,这对操控机床的工人要求极高。
在轧电制造厂党员活动室内,展示了2019年以来该厂举办技师讲坛活动的历程。作为职工技能传承交流、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的主阵地,一线技术能手纷纷走上讲坛授课、分享经验。课程围绕生产实际,有时就直接把课题放在了机床上,边操作边讲解,既有理论又讲求实效。这种灵活多样的活动营造了比、学、赶、超、帮的浓厚氛围,也突出了“学在岗位、练在岗位、用在岗位”的实战作用。
标准决定质量,中国一重始终坚持重质量、轻数量,加大投入,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效率,切实为国家解决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问题,把企业的技术、装备、制造及人才优势转化为大国竞争力和全球产业话语权,留下了一串光辉的印记。
核岛一回路主设备大型铸锻件全部实现国产化。
全球首台“华龙一号”主管道项目首次实现不锈钢主管道热加工全流程制造工艺突破。
首支国产调相机转轴试制成功,实现替代进口。
2019年2月24日,中国一重承制的年产260万吨渣油加氢装置三台2270吨锻焊浆态床反应器完成现场组焊,全部吊装就位,成功交付用户。该设备高62米、直径5米、单重2270吨,不仅是中国首台(套)浆态床反应器,也是目前现场组焊完成的世界最大锻焊加氢反应器,我国超大吨位石化装备现场制造技术再次领跑国际。
中国一重承制的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完工发运。中国一重集团供图
2020年6月1日,由中国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承制的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浙江石化锻焊加氢反应器完工发运、列装起航。不仅再次刷新了世界锻焊加氢反应器的制造纪录,也标志着我国超大吨位石化装备制造技术继续领跑国际。
不断创造纪录,再刷新自己创造的纪录,中国一重每个纪录和突破都彰显着“大国重器”的创造实力。
求变:蹄疾步稳走在改革之路
在中国一重巨大厂区里,有一个地方格外受年轻员工的欢迎。在这里,轻音乐伴随咖啡香气缓缓流淌,咖啡不分品种一律五元一杯,却有着不输连锁咖啡店的品质。老牌国企的新兴咖啡文化,背后是国企改革带来的新思路和年轻的血液。
老牌国企难免会背上历史和体制带来的包袱,曾几何时,“有人干、有人看”“溜溜达达、两千七八”成为部分员工的常态。中国一重新一届党委班子清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持续推动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中国一重轧电制造厂内景。杨雪楠 摄
中国一重党委从管理机制优化入手,开展“225”管理创新体系建设,引入以“层层模拟法人、环环快速联动、人人面向市场、招招应对危机”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模拟法人运行机制”和“研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反应机制”,在各层级明确913个成本中心、58个利润中心,针对各项工作全覆盖式构建指标、责任、跟踪、评价、考核“五个体系”,将管理体系落实到各个党小组、党支部,促使基础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激发了公司各层级管理团队的活力,保障了创业工作高效运转。
从强化激励出发,坚持以绩励人,中国一重开启了骨干层差异化薪酬,全面推行经理层三年任期制,任期激励约束,建立了7%、9%、11%增长薪酬分配体系;试点推行技术、研发人员项目分红制;在营销系统建立与经营业绩紧密挂钩的薪酬考核机制,并上不封顶。此外,构建“四层多级五通道”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彻底打破“官本位”思想。近年来,二级单位间人均薪酬差距最高达62.94%,一线技能工人薪酬同比增长7.53%,持续健全的激励机制极大调动了各类人才创业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问题导向,正视短板,中国一重党委持续加大创业培训教育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公司平台优势,着力吸引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入,近年来,组织大型引才现场会40余场,引进知名院校毕业生、高端人才200余人,新鲜血液的注入,为中国一重带来蓬勃的生命力。
求新:老牌央企焕发新生机
走进水压机锻造厂的瞬间,滚滚热浪扑面而来,一个巨大的“螺丝”还带着刚“出炉”未褪尽的火红颜色,被巨大的“爪子”缓缓放置在滑车上。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锻造厂,如今通过党建引领、劳模创新推动,让技术不断革新。两台万吨水压机主要承担大型铸锻件的锻造、热处理生产任务。多项核电、石化、轧电锻件实现替代进口,其中部分大型锻件全部自主化,锻件制造技术达到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
水压机锻造厂内,刚刚“出炉”的大型铸件被巨大的“爪子”缓缓放置在滑车上。杨雪楠 摄
作为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水压机锻造厂劳模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一个又一个创新课题在新的机制下不断“破题”。仅《加氢筒节减余量》和《提高钢锭利用率》两项课题,就节约钢水3728吨,节约资金3273万元。《创新生产方式加快生产节奏》和《转变方法提高长筒类锻件质量》两项课题节约附具资金87.3万元。据介绍,目前水压机锻造厂11个课题组共计有71人参加,多为市级以上劳模、公司级劳模、各类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引领带动,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员工们个人能力也得以提升。
围绕打造“第一重地”,中国一重致力于站在高新技术前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技术封锁,切实为国家解决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问题。通过激发创新驱动力,点燃发展的新引擎,搞“活”发展核心力,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近三年,中国一重累计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任务2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生而光荣、使命辉煌,历史的车轮滚滚转动,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就在眼前。带着“红色基因”的中国一重通过党建引领企业不断求质、求新、求变,为实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不断聚集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