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刘育英 夏宾)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30日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上,与会专家建言在创新战略、创新路径,创新政策三个层面都进行相应调整。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影响大变局的一个关键变量,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竞争的主战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需在创新战略、创新路径、创新政策三个层面进行相应调整。
王一鸣表示,创新战略层面,需要从过去以技术追赶为主,转向形成局部优势。要在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掌握主动权,形成局部优势。
在创新路径上,王一鸣说,要从过去终端产品的创新优势转向更多中间品的创新优势,这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中国在终端产品领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如高铁、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但是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中间品方面,如芯片、关键原材料、工艺软件等,创新能力还是薄弱。
在创新政策上,王一鸣表示,要从过去注重集成创新,转向注重原始创新。这需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加大投入,在原创性、引领性的技术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
2020年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6%,这一比例此前十几年徘徊在5%左右。而在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多为15%左右。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表示,“十四五”规划提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这使得研发投入能够集中在世界科技的前沿,集中在国民经济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上,集中在民众生命健康等方面。今后15年在科技创新的路径上,会有所变化。
IFF理事 ,厚朴资本创始人、董事长方风雷表示,实现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一个大的短板是直接融资不足。过去几十年的科技进步,70%的动力来自私人部门的投资,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等。目前政策层面已开始重视直接融资,今后应重视培育股本文化,通过培育知识产权类投资,来解决科学家与企业家、科学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