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投行战事2020:“三中”稳居市场前三,近20家中小机构“颗粒无收”

特约记者 郑敏芳

随着注册制的逐渐推进,今年对于作为许多券商来说是丰收的一年。

根据choice数据统计,年内(1月1日-12月22日)59家券商的首发上市承销收入达到了225.86亿人民币,比起去年的110.11亿人民币实现翻倍式增长。

其中,中信证券(600030.SH)和中信建投(601666.SH)IPO年内收入合计达到了46.92亿人民币,占据了20.77%的市场份额,加之中金公司(601995.SH)的8.68%的市占率,导致IPO市场前三名统治了2020年IPO市场的近3成承销份额。

但在头部机构不断刷新承销规模的同时,IPO领域的马太效应也在加剧,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发现,有不少于20家券商在2020年的IPO领域出现了“颗粒无收”的现象。

三巨头抢三成份额

年内IPO承销收入前三名都被中字打头的券商包揽了,分别是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以及中金公司,三者合计收入为66.92亿人民币,且三家的IPO承销收入均超过了20亿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三者的IPO承销收入和市场占有率差距并不太大。根据choice数据显示,位列第一的中信建投,其收入达到了24.1亿人民币,市场占有率为10.65%;第二名的中信证券,其收入则达到了22.85亿人民币,占有10.12%的市场份额;第三名的中金公司则为20亿人民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86%。

这意味着,IPO承销领域的前三大机构拿下了2020年IPO市场的近三成份额。

在激烈的竞争中,海通证券也在今年实现了“逆袭”。去年的IPO承销收入仅为2.43亿人民币,今年却以15.86亿人民币位列第四,收入是去年的6倍。除去联合保荐的项目,海通证券最大一单的收入来自于瑞联新材(688550.SH),单笔承销保荐收入达到了1.35亿人民币。

除此之外,如果从IPO承销的公司数来看,在首发上市的437家公司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合计包揽了74家,而位列第三的是中金公司,拿到了30家公司的首发上市项目。

根据时代周报记者的进一步统计,如果按照每单的平均收入计算,可以发现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市场占有率只有6.31%,但是首发承销的平均收入为0.68亿元,仅次于中信建投的0.70亿元,中金公司也紧随其后,每单的平均收入为0.67亿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主要是受益于注册制的稳步推进,券商IPO承销收入较去年同期显著增加。

IPO投行战事2020:“三中”稳居市场前三,近20家中小机构“颗粒无收”
IPO投行战事2020:“三中”稳居市场前三,近20家中小机构“颗粒无收”

图:截至2020年12月22日,今年券商IPO承销收入排名

来源:时代周报记者根据choice数据整理;单位:亿元。

20家券商颗粒无收

相比于头部券商赚的盆满钵盈,亦有有20家券商在IPO承销业务中颗粒无收,包括东方财富证券、中原证券(601375.SH)、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华菁证券等。

略显尴尬的是,东方财富曾在2019年的年报提到会重点开展保荐承销的业务,如今看来在IPO领域并未取得突破。

不仅如此,根据时代周报记者的统计,有11家公司已经是连续三年在IPO承销业务中成绩为0,包括国盛证券、万联证券、五矿证券等。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券商的项目储备也较为丰富,而且主要是集中在科创板。

截至12月22日,从IPO审核项目通过但尚未发行的公司列表来看,中信证券的项目储备达到了33家,其中科创板为15家。海通证券则手握28个项目,科创板占到了将近一半。

国金证券的姜文国认为,注册制改变了以往由卖方主导、新股发行供不应求的局面,券商有望逐步告别发行通道的角色,回归定价和销售本源。市场化机制驱动下,研究、定价、承销将成为投行真正竞争力。

渤海证券的分析师徐勇则提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退市制度改革也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对于畅通资本市场进入和退出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市场改革继续推进,券商作为重要中介将持续享受政策红利,后续政策落地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66 字。

转载请注明: IPO投行战事2020:“三中”稳居市场前三,近20家中小机构“颗粒无收”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