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宁鹏
9月15日晚,科创板IPO企业上纬新材(688585.SH)发布上市公告书,其以10.04亿元的上市市值,1.08亿元的募资金额,创下了科创板IPO的最低纪录。
上纬新材的“贴地发行”,引发市场各方对询价机构“抱团”行为的质疑,甚至有业内人士就此提出改革询价制度的建议。
科创板“迷你”IPO
在上纬新材之前,科创板的最低募资纪录为3.45亿元。
科创板的造富神话,似乎离上纬新材有些远。上纬新材拟募资2.155亿元,但实际情况是,2个“小目标”仅仅完成了50%,2.49元/股的发行价,募资金额缩水至1.08亿元。
倘若再扣除约3752.53万元(不含增值税)的发行费用,预计募集资金净额为7004.27万元。
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上纬新材营收分别为10.24亿、12.38亿和13.4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分别为5161.35万、2437.59万和7826.80万元。
IPO募资额尚不及2019年净利润,这一“成绩单”着实有些尴尬。
尽管如此,该公司仍完成了向公众公司的转身。按照科创板第五套发行上市要求,拟上市企业需满足的标准包括“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10.04亿元的上市市值,刚好让上纬新材“压线”过关。
新股的高市盈率发行与上纬新材无缘。截至2020年9月14日,中证指数公司发布的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为28.96倍,而上纬新材发行价所对应的市盈率为11.45倍,远低于注册制推行前的23倍“一口价”。
据上纬新材发行公告,有415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6954个配售对象符合询价条件,其中399家管理的6903个配售对象报价统一为2.49元,占比超过90%。其中华夏未来泽时进取1号基金的报价为2.50元,却踩进了“报价最高的10%”红线而憾失配售资格。
对于发行价是否过低,业内众说纷纭。
“谁说高价发行才合理呢?往后就算发不出去也很正常,新股破发已经屡次出现,未来只会越来越多,所以,市场各方都要从发行必高价的惯性思维中挣脱出来,理性预期,合理与否,买卖双方‘讲数’。“9月17日,某受访的券商人士表示。
上纬新材之所以在投行圈引发较多关注,还是关于抱团报价的质疑。
9月17日,一名投行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上纬新材这单IPO报价,看来是大部分机构都是按照上市市值来倒推报价的。有人算错了,多一分钱,被剔除了;少一分钱,也被主承销商以工作资料不齐算无效报价了。
争议贴地发行
“数百家机构的报价趋同实在太过巧合,不禁让人怀疑报价参与者是不是拉了一个500人的群?”9月17日,深圳某公募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市盈率过低以及压线发行,不仅在投行圈内引发轩然大波,更可能影响企业的上市意愿。
从形式来说,作为报价主力的公募基金,对于科创板打新有着严格的流程限制。此前,沪上某基金公司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一份科创板打新流程显示,科创板询价日之前两日,研究员会准备好新股研究报告,在询价日前一天的13点左右获得投价报告后,再根据投价报告修改定价区间和建议价格,并于当天14:30分前完成新股入库流程。询价日当天,价格最多修改两次。
严格的流程,并不能控制报价的生成机制。
“我了解到的过程是这样的:在报价前会有相互打听的事,报价机构有几百家,小机构会打听大机构的报价水平,产品多的,加权平均的权重就会大,就可以更接近定价中枢。并不存在互相勾结,必须报什么价,报了高价就有什么惩罚。惩罚措施规则设定了,你拿不到票。所以为了能拿到票挣到钱,报价就越来越趋同。”上述投行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在上纬新材的6903个有效报价中,北京某基金公司就占了180个,大机构对于价格生成的影响确实不言而喻。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国证券业协会应当建立对承销商询价、定价、 配售行为和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的日常监管制度,加强相关行为的监督检查,发现违规情形的,应当及时采取自律监管措施。
中国证监会可以视情节轻重采取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公开说明、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等监管措施,或者采取市场禁入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王骥跃还表示,所谓“抱团”难以取证,一般都是电话联系,没有证据留痕,最好还是在规则上调整,以提高报价独立性。
上述券商人士则表示,既然搞注册制,就要把选择权交给市场,让买卖双方充分博弈,这才是市场化的通天大道,不要搞“选择性的市场化”,敬畏市场,遵守规则,不要一言不合就对“市场”动手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