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消费:被滞后的需求正在“兑现”

“数”说消费:被滞后的需求正在“兑现”

本报记者 昌校宇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辽宁省各地商务部门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各类促销活动,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回暖。6月28日,辽宁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深入推进及系列促消费措施落地生效,辽宁省商品销售继今年春节、“五一”等假期连续下降后,首次实现正增长。据辽宁省商务厅监测数据显示,6月25日至27日,辽宁省80家重点监测的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1%。

为对冲疫情给消费带来的影响,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出各项促消费政策和集中促销活动,加之新动能不断增强,数字经济持续升温,消费市场得以持续改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从政策效应的角度出发,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目前来看,各地纷纷推出各种消费券、消费折扣、消费便利化服务等措施,确实起到促进消费回补和消费释放的作用。例如,“五五购物节”、“618购物节”等促销活动“齐上阵”,激发消费市场持续活跃;文化旅游市场逐步回暖,且迎来成规模的客流量;随着市场信心增强,服务业需求也继续释放。这些都反映出,各地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消费市场日益活跃的态势。

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内线上消费异常火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继续加快。1月份-5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增速比1月份-4月份加快2.9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4.3%,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则显示,5月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1%,快递业务收入增长25%。

“数据背后,是直播带货、线上拼团、生鲜电商、到家服务等新型消费业态的火热,以及他们为消费市场注入的新动能。”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付一夫进一步分析称,理论上讲,新型消费业态的快速发展,能够将消费需求端与产品服务端高效匹配,并通过信息集聚效应来减少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大降低了经营者销售和消费者购买之间的成本,不仅提升了消费者体验,还促进了生产、流通、经营等各个环节运行的提质增效降本,进而激发民众消费意愿和消费潜力,带动消费市场的增长。

此外,在线上消费新动能强度不减的同时,景点、餐馆、酒店等线下消费场景也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很多消费者在疫情期间被延后的消费需求也开始“兑现”。

付一夫举例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乘用车销售量同比增长7%,4月份为下降2.6%;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乘用车综合销售量同比增长1.8%,而4月份为下降5.6%。此外,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多项经济数据都表现亮眼,如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880.9万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2.8亿元。这些都印证了消费市场的回暖。随着政策、假期、新动能效应的逐步释放,我国消费市场的回暖步伐有望得到提速,前景可期”。

不过,毕竟消费回暖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接下来还应出台哪些举措给予助力呢?

刘向东建议,促进消费回暖需要过程,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下,部分服务业全面复苏仍有困难,因此有必要继续出台细化政策,因地制宜地启动消费;同时,还需提供更便利化的服务指导,引导消费者在安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消费活动,以此重振消费信心和畅通消费循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02 字。

转载请注明: “数”说消费:被滞后的需求正在“兑现”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