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我国经济在极不平凡之年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GDP同比增长2.3%,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稳定恢复,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稳中求进,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将从不同维度,深度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核力量与前进动力。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了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这也意味着我国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将发生深刻转变。
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科技创新日趋活跃,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研发投入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专利申请国。
去年我国高科技产业增速显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机器人等信息高科技已位居世界前列。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的产量都是高位增长,分别为19.1%、17.3%、16.2%。此外,在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两年下降后,也在2020年迎来了大爆发,全年新增装机量高达48.2GW,创近三年新高。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离不开自主科技创新,这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驱动力。无论是前几年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去年疫情冲击,我们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这一点一直没有改变。
去年,我国产业的数字化和数字的产业化趋势明显,绿色发展的底色也相当亮丽,节能降耗取得成效,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未来,以“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发展的抓手,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向绿色、高效率的高端制造业转型,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输血”绿色发展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近年来,我国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疫情后,实现经济绿色复苏不仅是产业升级改造的需要,更是中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四年来,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取得重要进展。
2020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正式启动运营,此外,绿色金融、绿色信贷,包括环保信用的作用也都逐渐显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5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3%,存量规模居全球首位;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1.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人民银行2021工作会议报告中强调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是2021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开始实施,这也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启动已具备所需的必要条件,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渐行渐近。
中国引领全球经济“绿色复苏”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碳市场建设,绿色低碳转型脚步不断加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
经历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后,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成为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引擎动能明显。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占全球50%以上。而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
我国不仅提前三年成功实现“巴黎协定”所规定的碳减排目标,而且还提出了高标准碳减排目标,不仅向世界出口绿色产品,更为世界贡献绿色技术,分享碳减排经验。
2015年我国宣布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以来,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十百千”项目,帮助老挝、埃塞俄比亚等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疫苗供应不足,导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不确定因素增强。而与此同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全球气候危机进入紧急状态”。
面对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项世界挑战,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绿色复苏”已成为后疫情时代各国在其经济刺激政策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维度。
(作者:崔震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全球化、宏观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国际金融、数字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