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记者 王小芊)讯,在经历了上周五高达5.86%的杀跌,Wind医疗器械指数今天回血1.67%,IVD概念股透景生命(300642.SZ)迎来涨停板。
医疗器械板块现“过山车”行情
继8月19日安徽发布《公立医疗机构临床检验试剂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公告》之后,8月20日,医疗器械板块全线杀跌,IVD(In-vitro Diagnostic Products,体外诊断产品) 概念股跌幅领先,多只相关概念股跌超10%。
8月23日,医疗器械板块回暖,周五跌幅较大的透景生命、迈瑞医疗、南微医学等纷纷回血。但除了周五晚间发布了半年报,释放了业绩利好的透景生命之外,绝大部分IVD概念股的反弹幅度有限。
医疗器械股受公募和QFII青睐
透景生命的体外诊断业务占比超85%,公司擅长的肿瘤检测等产品正是本次采购的重点。上周五白天,受集采消息影响,透景生命股价跌超12%。上周五晚,公司发布的半年报带来了利好,报告显示,透景生命2021上半年净利润暴涨近10倍,同时,公司多个领域的产品获CE准入资质,或被列入WHO应急使用清单,这意味着公司的产品可以出海销售,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集采带来的业绩影响。
透景生命最新披露的机构投资者名单里,瑞银、大摩、高盛、美林、中金香港资管等QFII赫然在列,QFII持股占流通A股比例超20%。有6家公募机构也持有该公司的股份,代表基金包括邱栋荣管理的中庚小盘价值(007130.OF)。
医疗器械板块另一只经历了上周五大跌,又在今天回血的个股迈瑞医疗(300760.SZ),主营业务则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领域,体外诊断业务占比约为32%。公司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显示,有98家公募机构持有公司股份,公募持股占流通A股比例超25%。其中,南方、景顺长城、嘉实、博时四家公募各有超30只基金持有,知名基金经理则包括刘彦春、骆帅、傅友兴等。
距离半年报数据截止日已过去近两个月,随着近期市场政策的变化,机构现在又如何看待医疗器械概念股?
IVD集采或是长期影响
对于此次IVD集采引发医疗器械赛道“过山车”行情的原因,德邦基金资深研究员周瓅认为,安徽IVD集采的起因是某检验科主任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纪检委出面要求并督促医保局做集采。原本市场预期IVD的集采并没有这么快到来,突发事件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叠加原本医药资金面的拥挤,导致了板块以器械为首、药品为辅的无差别下杀。经过一个周末,市场消化了这一信息带来的冲击,板块集体回暖。
浙商基金的基金经理白玉认为,诊断检验试剂要换厂家非常麻烦,涉及到仪器置换和检验体系更换等问题,此次集采的本意是希望厂商继承原有业务和客户,完成一轮降价。但近期资本市场的环境比较脆弱,同时集采了之前市场认为不可能集采的化学发光,板块在短期利空下把悲观情绪放大,甚至跌破公司的价值线,因此,周一板块估值发生了修正。
后续影响方面,周瓅认为,集采方式上,由医保局划一个价格线,再以此为基础进行两轮谈判,类似药品集采,不同于耗材国采以厂家报价的方式。如果此次集采效果不错,降幅较大,不排除其他省份纷纷效仿的可能性。从以往耗材集采的经验来看,很难再以集采前的价格销售。
集采品种上看,目前只集采了20多个发光品种,未来可能会覆盖全部一百多个品种,且未来有可能拓展到所有试剂品类,不论检测方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是长期影响,唯有不断开发出更创新的产品进行迭代,同时不断横向拓展产品线才得以破局。
一位关注医疗健康赛道的金融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从支付端来看,医疗健康行业的三大端口是直客(to C)、医药公司(to B)和政府(to G)。之前,业界普遍认为器械不会被纳入集采,但事实上,对医疗器械的集采多年前就开始了。
这次安徽的IVD集采之所以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反响,主要是由于把化学发光也纳入了集采的范畴。化学发光产品的检测精度差别较大,很难找到合适的参照,建立统一的产品评价标准较为困难,因此,此前业界普遍认为这类器械不会被纳入集采。“这次的集采公告给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他表示,“短期来看,机构的投资方向会更集中在消费医疗(to C)和CXO/CRO/CDMO这类药企买单的项目(to B),对纳入医保的项目(to G)投资较为审慎。”
医疗器械股是否仍在基金经理的配置名单?
周瓅认为,市场有波动是常态,医药是一个长逻辑向上的板块,在人口大结构趋势的背景下,仍值得关注和配置。创新与国际化是能规避政策风险的最优解,创新器械消费属性和科技属性兼备,而具备国际化能力的公司能够抵御住国内政策的冲击。医药估值调整是好事,跌出空间才会出现新的上车机会。
白玉认为,2018年下半年4+7的带量采购时,很多市场悲观观点认为一切皆可集采,以后药品估值参考化工,器械估值参考家电。但正是在极度悲观的预期下医药板块被砸出了黄金坑,为19-20年的结构上行奠定了基础。
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阶段比海外平均晚30-40年时间,海外成熟市场的医疗器械过去30年平均PEG在2-2.5,估值比药品要高,未来的资金一定会全球去寻找估值性价比最高的企业。作为基金经理,她认为,医药行业长期景气的逻辑和基础未变,此前较高的估值在当前剧烈调整中会落入合理区间,带来投资机遇。坚持研发创新,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创新器械企业依然是基金重点关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