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全球财说
3月12日晚间,证监会最新消息显示,旷视科技首发上市申请获受理,将以公开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方式谋求科创板上市。
可以说,AI四小龙的IPO之争再鸣一枪。但是,究竟谁能成人工智能第一股,目前还不好下定论。
累计未弥补亏损142.50亿元 亟待商业化落地
旷视科技作为聚焦物联网场景的人工智能公司,以自研视觉感知算法引擎为核心,打造AIoT操作系统。
目前,自主研发的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Brain++,致力于帮助企业和开发者提升AI生产效率、规范生产流程。
官网显示,Brain++的核心能力包括数据的处理、清洗和管理能力,算力的共享、调度和分布式能力,算法的训练、推理及部署能力。
相关专业词汇听起来可能有些许晦涩难懂,这也正是旷视科技所面临的问题,便是从高科技研发到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
公司创始人兼CEO印奇曾在内部信中公开表示,只有商业应用的成功,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后备动力”。
如何加强加快商业落地、更加完善为物联网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明确造血路径、维持变现能力,便是旷视科技现在的当务之急。
在长达616页的招股书中,关键词“解决方案”总共出现高达456次,仅次于“人工智能”的507次,可见商业化之关键。
那么,旷视科技在商业方面,能够做些什么?
在公司官网及此前的港股招股书中,旷视科技主营业务分为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三个方面。
先以个人物联网为例,其Slogan为“让生活体验从极简到智简”,涵盖计算摄影、设备安全、FaceID人脸核身、FreeStyle美业、数据和数字化服务、泛娱乐增强体验、在线营销、智能电视等方面。
城市物联网“让城市管理从治理到智理”,包括智慧城市治理、智慧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楼宇通行等方面。
而供应链物联网,言简意赅,包括智慧物流园区及智慧仓储。
不过,最新的招股书,将个人物联网变更名称为消费物联网,《全球财说》浏览招股书发现,两种业务相同,只是换了更为“洋气”的名称罢了。
招股书显示,旷视科技于2012年进入消费物联网领域,以SaaS产品的形式服务全球开发者及企业用户。
但是从业绩来看,8年时间中旷视科技的商业化落地并不如意。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旷视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04亿元、8.54亿元、12.60亿元及7.16亿元。
虽然营业收入逐步增长,但旷视科技由于研发投入较大亏损依旧严重。截至2020年9月末,旷视科技累计未弥补亏损为142.50亿元。
港股、A股两版招股书出入大 主营业务不进而退?
分业务看,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营收占比最高,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1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64.35%;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2.02亿元,占比28.16%。
占比超6成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毛利率较低仅为29.86%,远低于同期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的81.63%。
吊诡的是,在主营业务营收及占比上,此次A股招股书与港股招股书有所出入。
以2018年收入为例,此前港股招股书披露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57亿元,占比总收入比例为74.1%;但在最新A股招股书中,2018年全年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5.43亿元,占比63.56%。
图片来源:旷视科技港股招股书
图片来源:旷视科技科创板招股书
同时,最新招股书中三项主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总和为8.54亿元,都不及港股招股书中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一项业务的营业收入。
较2019年8月25日披露港股招股书已过去一年半有余,主营业务数据的明显出入该作何解释?商业化落地又究竟进展如何?
毕竟按照2020年前9月城市物联网实现4.61亿元营业收入计算,2020年全年该业务营业收入都不及此前港股招股书所披露的10.57亿元。
究竟是财务数据出现披露?还是业务内容发生变更?或是主营业务不进而退?不得而知。
股权方面,由于旷视科技资金所需成立以来共进行5轮融资,D轮融资后估值达40亿美元。投资机构便包括联想创投、创新工场、启明创投等。
不过最后的赢家,还是阿里,旷视科技也是不折不扣的“阿里系”公司。
股权结构显示,蚂蚁金服通过全资子公司API间接持股15.08%,为第一大股东;阿里巴巴通过淘宝中国间接持股14.33%。阿里系合计持股占比达29.41%。
而此次公开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计划募资60.18亿元。
其中,22亿元用于基础研发中心建设项目,11.22亿元用于AI视觉物联网解决方案及产品开发与升级项目,5.80亿元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升级建设项目,8.56亿元用于传感器研究与设计项目,剩余12.6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旷视科技获得受理前一日。同为AI四小龙之一的依图科技主动要求中止审核,有消息称此次中止与红筹架构有关。
同属于具有VIE架构的红筹企业,旷视科技的IPO征程是否会遇到相同问题还不得而知。另一家云从科技也刚刚于3月5日回复完柯传班首轮问询。
究竟人工智能第一股花落谁家,无法定论。但第一股终究是“虚名”,投资机构需要退出渠道及盈利分红,高科技投入后的商业落地才是关键,毕竟空谈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