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不如买基金”在今年的A股市场中再度上演。今年以来因为全球范围内疫情蔓延,A股市场也呈现出较大波动震荡,但是依旧有不少公募基金产品展现出了赚钱效应。一些基金创出了成立以来的复权单位净值新高。
基金净值创下了新高,基民是去还是留?这个问题关乎大家的钱袋子,今天咱们就来讨论一下。
基金净值有“天花板”吗?
答案是“没有”。
偏股型基金的上涨主要靠持有股票的价格上涨,如果基金涨的多,说明投资的股票涨得好。
如果基金经理认为持仓的股票已经涨的足够多、已经出现超涨的情况,那么就可以通过调仓的方式来优化持仓结构。简单来讲,就是卖掉贵的,再重新买进便宜的。
因为“便宜的”往往代表着后市可能有更大的上涨空间。
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对估值的容忍度、对每笔收益的预期、对每只个股的持股时间,都有不同的判断,体现为“换手率”。一般来说,越是偏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换手率越低、越是偏成长投资的基金经理换手率越高。
回到基金净值这个话题,正是因为基金经理会通过主动管理去做调仓,所以如果一只基金已经涨了很多,也完全不会影响到它后续的表现,不一定就会到天花板。
那么基金净值创新高,还能买吗?
我们买基金看的净值,一般指的是单位净值。认为净值高就贵,净值低就便宜的小伙伴一般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的:
1、是净值高的基金,相同成本买到的份额少,投资成本高
2、高净值基金后期上涨空间有限
乍一看都很有道理的样子,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第一点净值高成本就高的担忧
我们先看第一点净值高成本就高的担忧。
投资是为了盈利,关于基金的盈利能力,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指标来评判,即投资回报率。
现在筛选出三只基金,基金A净值2元,基金B净值1元,基金C净值0.5元,你会选哪个?我猜可能有很多人选C,相同的投资金额份额最多的C是不是最优解呢?
我们做个小计算,现在每个基金我们各投1万元,虽然各只基金所获份额不同,但如果一段时间后这3只基金的净值都上涨了10%,那么我们持有的这三只基金市值仍然一样,都变成了11000元,投资盈利都是1000元,回报率10%。
你看只要基金的业绩表现一样,我们买不同净值的基金,所取得的最终收益都是一样的。基金投资根本不存在贵和便宜这一说。关键是看回报率。
第二点上涨空间有限的担忧
再看第二点上涨空间有限的担忧。有这种想法的基民,大概率是把股票和基金弄混了,基金净值和股票价格不是一回事哦。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价格越低的股票,投资价值越高。因为股票的收益能力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是说股票存在内在价值。当股票的价格下跌偏离其内在价值越多,其上升空间越多,越值得投资。股票价格由市场决定,它与供求关系有关。由于上市公司的总股数是一定的,当投资者对股票看好出现大量买盘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上涨。所谓水涨船高。
但基金的份额净值与供求关系无关,而是由基金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初始份额净值决定的。因为基金的投资组合经历着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简单来说基金低位买入一些股票,当股票涨到一定时候,基金经理就卖出,风险也就跟着卖出了,资产从股票变成了现金,净值并没有降低。然再买入其他低估股票,如此循环。
只要基金经理投资实力强,业绩好,净值就有上涨的潜力。所以基金净值高,并不意味着未来上涨空间小,它是历史业绩的累积,并不会影响基金未来的业绩。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5年时间净值获得10.75倍的增长,最高接近20元,投资者依然趋之若鹜。
基金净值高低受哪些因素影响?
这个可多了去了,比如说……
基金业绩:自然是基金业绩做的越好,净值有可能会越高;
成立时间:基金运作时间越长,净值有可能会越高;
分红:分红越多,单位净值相较于累计净值越低;
这些因素只能解释净值为什么会高,但却无法告诉你基金还能不能买。
如何评判一只基金能不能买?
首先很明确的答复,基金净值高低与基金能不能买没有什么直接关联,这个要先pass~
要判断是否要买某只基金产品,看以下几点就足够。
1、你的大类资产配置
权益配置比例是否恰当,若已超配,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配置;
2、 基金产品表现
首先要看的当然是业绩,看产品的各区间业绩、看业绩在同类产品中的排名、是否能跑赢市场指数与业绩基准;
其次,产品的波动率和回撤也要仔细看,在熊市中的大幅回撤是非常不好受的;
当然,产品的风格稳定性、产品规模、基金公司的投研实力都需要结合着一起看;
3、市场机会
当估值明显高估时,市场情绪越来越火热,真实风险也越来越高,此时偏股型产品的盈利难度越来越大,哪怕基金净值做的再高,还是奉劝投资者要保持冷静心态。反而如果市场处于低估值区域,就比较有利于基金产品的配置。
总结来看:基金并不是越便宜越好,基金净值本身的高低虽然会影响基金份额,但对我们最终取得投资收益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只看净值买基金是不靠谱的,基金经理持仓变化、市场波动、基金分红、拆分等,都会影响到基金净值。所以大家在买基金时,要重点关注市场行情走势、基金业绩、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等等,全方位考察基金未来的成长性,才是正确的投资方法。
(本文整理自财富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