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卡“摘星”后,别以“替代方案”来加码 |新京报快评

行程卡“摘星”后,别以“替代方案”来加码 |新京报快评
▲工信部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图/通信行程卡小程序截图

6月29日,工信部宣布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获得一片赞誉之声。然而,据健康时报报道,连日来,虽然行程卡没有了“星号”,但多个地方“采取了替代方案”。比如,有的地方表示,将在地方健康码上用旅居史标签的颜色进行分类;也有的地方用感叹号在健康码上予以标记。这些举措引起公众热议,并由此在舆论场上出现了“地方会否以此为据层层加码”的担忧。

当前,虽然我国整体疫情形势趋稳,但个别地区仍有局部疫情散发,疫情防控的风险不容忽视。7月1日,我国新增本土病例38例,安徽泗县等地也有区域陆续升级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这些都是在提醒各方,疫情仍未过去,各地仍需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做好常态化防疫,因地制宜地科学防控、精准施策。

但要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可以在此方面“层层加码”和“一刀切”。本质上,“动态清零”总方针和“精准防控”的要求,就是对少数地方在防疫过程中“层层加码”和“一刀切”的否定。统一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无疑也是基于这样的考量。

此时,个别地方却试图利用所谓的“替代方案”,继续在实质性的执行层面“层层加码”、扩大人群管控范围。这显然与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以支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广大用户出行的政策初衷不符,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国家防疫政策的严肃性。

行程卡“摘星”后,别以“替代方案”来加码 |新京报快评
▲防疫人员正在查验民众健康信息。图/新华社

更何况,不管是此前的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还是现在个别地方推出的“新花样”,都仅仅提示某人来自有疫情风险的城市,并没有与具体的高风险区或中风险区直接挂钩,也不能真实反映“星号”被标记者的实际风险高低。但是,这些标记却给了部分基层在实际防疫过程中盲目加码、“一刀切”的理由。

部分地方如若据此擅自扩大管控范围,不仅造成民众出行不便,也必然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发展秩序。这显然违背了国家层面统一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的政策目的。

对各地而言,当前需要明确的就是,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本就意味着各地都要相应地及时调整防疫措施,让常态化疫情防控更加科学、精准,把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的政策要求,认认真真地落到实处。

从另一个层面看,个别地方采取所谓的“替代方案”,暴露出来的还是其固化的“一刀切”防疫思维,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精准防控”的要义。这也是导致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这样的善政,在落实过程中被个别地方悬置架空的根源所在。这尤其值得相关方面的警惕与反思。

可以看到的是,这几天,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逐步显现,不少民众都打算在这个夏日出行,多地也已陆续增加航班数量和火车班次。这些积极反应,显现出了相当的市场活力。此时此刻,千万不能任由个别地方擅自加码,让善政大打折扣,增加民众的顾虑,也影响市场预期。

为此,对个别地方出台与防疫政策相抵牾的“替代方案”,相关方面不妨及时出手予以纠偏,并督促各地严格按照国家层面相关要求予以科学防控、精准施策,让民众的出行、出游更加便利,也切实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秩序早日重回正轨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马小龙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刘军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98 字。

转载请注明: 行程卡“摘星”后,别以“替代方案”来加码 |新京报快评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