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中国AI创业公司的上市之路,结出了第一个果实——12月30日上午9时30分,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股份代号:0020.HK。商汤在上海和香港同步举行上市庆祝仪式。
截止中午前,商汤的市值是1374.56亿港币,按1港元=0.8169人民币的汇率换算,相当于1123亿元。上市以来,商汤科技的市值最高上涨了23%,收盘上涨了7.27%。
有趣的是,在此次上市仪式中,商汤也炫了一把技术,采用AR技术打造“AR敲锣”环节,让嘉宾通过虚实结合方式来参与。在此前发布的招股书中,商汤就植入了“AR黑科技”,让投资者跟随一位虚拟“太空黑羊宇航员”了解商汤的各个业务板块。
商汤集团上市AR招股书
这些技术是基于商汤的SenseMARS平台,SenseMARS平台通过三个核心元素SenseMARSReconstruction、SenseMARSAvatar及SenseMARSAgent支持沉浸式及交互式元宇宙体验。其中,Reconstruction通过3D重建技术实现了物理世界的数字重构;SenseMARSAvatar为人们创建虚拟化身,并提供一个进入虚拟世界的界面;SenseMARSAgent生成软件智能体,可与数字世界中的人交互。上三要素的结合,可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并与软件智能体及彼此的虚拟化身进行互动。
截至2021年6月30日,SenseMARS总共提供超过3500个人工智能模型。
SenseMARS平台架构
言归正传,既然商汤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AI创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借此机会,我们对商汤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其基本面、财务状况、业务布局。商汤作为“AI四小龙”之一,我们对其他三家也进行分析,并就四小龙的核心数据进行横向对比,综合分析中国AI企业的生存状态。最后,对AI的中美竞争态势做一个判断。
商汤的基本情况商汤科技创始团队源于2001年在香港创立的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包括汤晓鸥教授及实验室的核心成员,公司则成立于2014年。2021年6月30日,公司总体员工超过5000人。其中,研发3593人,销售与营销925人,行政768人。
商汤人员结构
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客户数量超过2400家,其中包括约250家《财富》500强企业及上市公司,119个城市以及30余家汽车企业。在消费者领域,商汤产品应用于4.5亿部智能手机,以及200多款APP。其中,月活用户超过5亿的APP有5个。应该说,这个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人工智能公司的核心在于AI算法模型,尤其是针对各个场景的模型。公司之间的竞争,核心也在于算法模型的数量和质量。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公司可以看成算法模型工厂。那么,商汤这个模型工厂的产能怎么样呢?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提供的数据,商汤2019年生产了1152个模型,2020年生产了9673个模型,2021年上半年生产了8377个模型。目前,商汤已经积累了22000个算法模型,研发人员的“人均产能”5.24个。接下来,商汤的目标是生产百万量级的算法模型。如果这个目标能够达到,基本就可以实现全场景的应用覆盖。
商汤算法模型年产能(个)
值得提出的是,商汤在大模型方面处于业界领先地位。
训练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是人工领域的新时尚。各家对比的指标也很简单,那就是模型的参数规模。为此,国内外各家公司不断刷新参数规模纪录。目前,纪录保持者是阿里巴巴,已经把参数规模刷新到10万亿。
中美预训练模型竞赛
但是,上述万亿级的模型都不是针对特定领域的。单就CV这个领域来看,目前最大的CV模型是商汤的,其参数规模是300亿。
商汤的财务表现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人工智能已经跨过了单纯炫技的阶段,需要实际的应用落地。而应用落地情况如何,真实的营收和利润是“金标准”。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客户愿意掏钱,才算实现了商业价值。
我们统计了商汤科技近几年的营收和利润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可知,商汤的财务状况喜忧参半。一方面,公司已经实现了几十亿营收,2019年营收就已经超过30亿,并且增速超过60%,商业应用初见成效。但另一方面,2020年商汤的营收增速就已经降至13.84%,这个增速并不“漂亮”。
商汤营收增速
根据商汤的招股说明书,截至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以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来自其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当期间总收入的8.7%、7.7%、11.9%及22.9%;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当期总收入的28.4%、26.3%、31.4%及59.3%。可以说,其客户营收贡献的集中度并不高。客户分散,有利其业务的安全。如果高度依赖某几个客户,容易陷入被动。另一方面,商汤客户营收的集中度呈现增高的趋势,尤其2021年,营收集中度几乎提高了一倍,这是值得关注的。
商汤客户营收集中度情况
至于亏损情况,大幅亏损是人工智能公司的“基本操作”。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公司的亏损需要考虑到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异常扰动。单看亏损额,商汤2019年亏了近50亿,2020年更是亏损超过100亿,即使到2021年上半年也亏了近40亿。但这些大额亏损中,大部分是由于公允值变动带来的,属于资本操作,并不是实际的业务亏损。剔除公允值价值变动,单看实际的业务经营亏损,财务数据就没那么吓人了。而且,商汤的毛利率较高,2018年、2019年的毛利率的超过50%,2020年和2021年的毛利率进一步改善,超过70%。高毛利,是商汤今后摆脱亏损,实现盈利最重要的基础。
商汤
对于高速成长阶段的企业,用亏损换增长,是普遍特点。商汤能否被资本市场认可,关键的问题是其亏损是否能够换来营收的高增长。目前来看,这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
商汤的业务布局财务数据只是“果”,而业务才是“因”。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下商汤的业务布局。通过具体业务,来看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商汤都保持了高研发投入,2019年研发投入19.16亿,2020年24.54亿,今年上半年就已经超过17.72亿。而且,商谈近几年的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占比超过60%,2020年超过70%,2021年更是超过100%。
那么,商汤的这些研发经费,都拿来干什么了呢?
目前,商汤构建了算力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平台的产品体系。
商汤产品布局
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SenseCore)
人工智能的三要素是算力、算法、数据,算力是一切的基础。随着自动驾驶、VR/AR、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万物互联等应用的快速发展,需要处理的数据呈现指数级增长。图灵奖获得者JimGray提出,每18个月全球新增信息量是计算机有史以来全部信息量的总和。
高清视频、VR等流量预测单位(EB/月)数据来源:IHS华泰证券研究所
另一方面,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算法本质是基于概率统计理论的“暴力计算”,对算力的需求更大。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人工智能训练任务使用的计算能力每3.5个月提升一倍,目前增长已超过30万倍。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AI算力的需求与供给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如果要构建元宇宙,需要的算力更加庞大。
AI算力需求与供给
足够的算力,是发展人工智能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商汤才耗费巨资打造算力基础设施SenseCore,这也是商汤能够训练300亿参数的CV模型的杀手锏。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已经在主要区域市场建立了23个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集群,拥有超过20000块GPU,总算力达到每秒1.17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商汤正在建设上海临港AIDC,将于2022年初完成建设,建成后算力将达到每秒3.74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二、软件平台
在算力基础设施之上,商汤构建了软件平台,也就是面向四个业务领域的“商汤方舟”产品:面向智慧商业的企业开放平台,面向智慧城市的城市开放平台,面向智慧生活的SenseME、SenseMARS及SenseCare平台,面向智能汽车的商汤绝影智能汽车平台。每个平台上都汇集了大量的算法模型。
商汤各个软件平台的算法模型数量
近期,研究机构沙利文发布了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分析报告,给出了中国计算机视觉各个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比数据。需要指出的是,该报告是商汤委托沙利文做的市场研究,报告的中立性还有待验证。我们暂且参考其数据,来大致了解下中国的市场情况。
1、面向智慧商业的SenseFoundry-Enterprise(商汤方舟企业开放平台)
商汤方舟企业开放平台(以下简称“企业方舟”)用于实现互联、高效及可扩展的企业运营。企业方舟是一个一站式软件平台,其嵌入了9300多个人工智能模型,满足客户跨场景、跨行业数据感知和流程自动化的业务需求。企业方舟已广泛应用于诸多垂直行业,包括商业空间管理、住宅物业管理、制造、基础设施、交通、金融服务。
商汤方舟企业开放平台架构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商汤方舟企业开放平台有539名、834名及848名客户,复合年增长率为25.4%。2021年上半年客户进一步增长19.4%,有635名。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已经在约6000个客户站点部署企业方舟,并已连接超过250万个物联网设备。
商汤智慧商业营收及增速
依据沙利文报告的数据,2020年中国面向企业的CV应用领域,商汤占据了14%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
2020年中国面向企业应用的计算机视觉软件供应商的市场份额
2、面向智慧城市的SenseFoundry(商汤方舟城市开放平台)
商汤方舟城市开放平台(以下简称“城市方舟”)包含14000多个人工智能模型,与城市的IT基础设施无缝结合,将原始的城市数据实时转化成运营洞察、事件警报及管理行动。城市方舟不仅用于公共设施的管理,如消防栓、井盖、电线杆及道路标志,亦可用于公共事件的追踪,如交通事故、火害的影响分析及后续救灾措施实施进展的跟踪。城市方舟亦配备了SenseCore的在线增量训练引擎,通过该引擎向城市提供人工智能即服务。
商汤方舟城市开放平台架构
城市方舟服务的城市数量由2018年的21个增加到2019年的47个,并进一步增加到2020年的94个和2021年6月30日的119个。截至2021年6月30日,城市方舟已经在国内外119个城市部署,连接了超过100万个物联网设备。
商汤智慧城市营收及增速
依据沙利文的数据,2020年中国面向城市管理的CV应用领域,商汤占据了12%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
2020年中国面向城市管理应用的计算机视觉软件供应商的市场份额
3、面向智慧生活的SenseME、SenseMARS及SenseCare平台
商汤与物联网设备制造商、半导体制造商、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商及游戏开发商合作,共同构建赋能物联网设备和驱动元宇宙(Metaverse)的多层基础设施,以提升终端用户体验。凭借包括SDK、AI传感器及AIISP芯片在内的系列产品,及超过3500个人工智能模型,商汤的SenseME软件平台赋予物联网设备感知智能和内容(图象及视频)增强的能力。商汤将人工智能模型嵌入CMOS图像传感器,通过增强视觉信号、提升真实世界图象感知能力、降低设备耗能和加强隐私保护来全面改善用户体验。
SenseME平台架构
商汤SenseMARS软件平台内含3500个人工智能模型,通过赋能200多款手机、AR和VR设备、智慧大屏及消费级无人机,实现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连接。截至2021年6月30日,SenseME和SenseMARS累计支持了超过4.5亿部手机及超过200个手机应用程序。SenseCare软件平台,提供多种人工智能工具,赋能诊断、治疗及康复等医疗服务。商汤已就五个SenseCare模块取得三项国家药监局认证及两个CE认证。
商汤智慧生活营收及增速
依据沙利文的数据,2020年中国面向消费者的CV应用领域,商汤占据了9%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
2020年中国面向消费者应用的计算机视觉软件供应商的市场份额
4、面向智能汽车的SenseAuto(商汤绝影智能汽车平台)
商汤的绝影智能汽车平台(以下简称为“绝影”),为汽车厂商提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座舱系统及AI-as-a-Service,帮助客户开发并增强自动驾驶能力。商汤还推出了L4级的自动驾驶产品SenseAutoRobobus,为车辆运营商提供无人巴士。此外还开发了车路协同产品SenseAutoConnect,实现车辆和道路、交通信号灯及路侧设备的互动。
商汤绝影智能汽车平台技术架构
商汤智能汽车营收及增速
根据沙利文的报告,对面向自动驾驶CV厂商的核心能力做了对比。对比项目包括L2+ADAS、L4级自动驾驶、Robotaxi/Robobus、智能车舱、车联网等。商汤在ADAS、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车舱、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方面,与同行相比具有领先能力。
以上,是商汤各个业务线的具体情况。接下来,我们从收入角度对各个业务线进行横向对比。
从下图可知,目前挑大梁的是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两个业务,其次是C端的智慧生活,而智能汽车业务还没有成长起来,属于看起来很美好的状态。
商汤四个业务线营收对比(时间视角)
商汤四个业务线营收对比(业务视角)
从营收增速角度,商汤3条主要业务线的增速都有大幅放缓的迹象。
商汤四个业务线营收增速对比
AI四小龙其他三家情况其实,CV厂商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业务线越来越多,但营收、利润情况却不好。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中国CV市场发展状况,我们对AI四小龙的其他三家也进行分析,剖析其财务状况和业务布局。
一、旷视
旷视科技是一家聚焦物联网场景人工智能公司,通过构建完整的AIoT产品体系,面向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核心场景提供经验证的行业解决方案。公司自主研发了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Brain++。Brain++包括深度学习框架MegEngine(天元)、深度学习云计算平台MegCompute以及数据管理平台MegData。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和2020年9月末,公司员工总数分别为665人、1965人、2526人和2688人。
2020年9月末旷视员工结构
1、财务状况
旷视的营收在十几亿量级,2019年开始超过10亿。2018年营收增长了181.19%,2019年增速掉到47.47%。另一方面,旷视也在经历持续、大额亏损。即使扣除公允值变动带来的影响,其经营亏损也和总营收相当,2020年经营亏损甚至超过总营收。
旷视营收与利润
旷视营收增速
在研发方面,旷视投入较大,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也在持续增加。
旷视研发占营收比例
2、业务布局
旷视构建了AIoT产品体系,包括AIoT操作系统、AI重新定义的硬件和AI重新定义的行业应用。AIoT操作系统,实现从IoT连接、数据处理、数字孪生到应用赋能的功能集成。然后,旷视通过“算法-软件-硬件”的协同设计模式,构建了由传感器模组、传感器终端与边缘设备、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构成的AI重新定义的硬件。旷视还针对特定行业,打造了AI重新定义的行业应用。
在解决方案层面,旷视先后投入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领域。
2012年,旷视进入消费物联网领域,以SaaS产品的形式服务全球开发者及企业用户,为其提供数十种AI能力。
2015年,旷视进入城市物联网领域,推出了人工智能摄像头,并不断强化硬件能力以配合尖端计算机视觉算法。公司已累计打造四大品类、数十款硬件产品。
2017年,旷视进入供应链物联网领域,随后推出了智慧物流操作系统“河图”,并自研包括AMR机器人、SLAM导航智能无人叉车、人工智能堆垛机等多款智慧物流硬件。在供应链物联网领域,旷视已向鞋服、医药、智能制造、零售电商等多个行业的客户提供了仓库、工场及零售店的智能化升级改造。
深入分析旷视的各条业务线,可以发现供应链物联网贡献主要收入,占比超过60%,其次是消费物联网近30%。由于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成本以软件为主,毛利率较高,除报告期初外,毛利率均维持在80%左右,导致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的毛利贡献较大。2019年较2018年,旷视综合毛利率由62.23%下降至42.55%,主要原因系收入占比最高的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下降。
旷视各产品线营收占比
旷视各业务线毛利率情况
除了软件产品,旷视也在布局硬件领域。公司将AI能力和软件能力固化到硬件产品中,构建起由传感器模组、传感器终端与边缘设备、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构成的AI重新定义的硬件产品体系。比如:AI光学屏下指纹模组,依托AI光感知系统“一体化协同”设计方法研发出的一个核心技术模组;AIISP方案,依托AI光感知系统“一体化协同”设计方法所研发出的核心技术模块。旷视通过图像识别、融合、增强、分割等方式,优化拍摄能力、丰富拍摄功能、升级成像质量。此外,旷视还通过OEM方式,推出大量的硬件终端设备。
旷视AI光学屏下指纹方案示意图与公司方案效果对比图
二、依图
依图科技,以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和算法技术为核心,研发及销售包含人工智能算力硬件和软件在内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依图提供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从以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发展到以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为核心的软件和硬件产品组合,逐步演进到目前以人工智能芯片和算法技术为核心的软件和自研硬件产品组合。
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8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2020年6月30日,依图员工人数分别为479人、1,279人、1,707人和1,507人,截至2020年6月30日,员工的专业结构如下:
1、财务状况
从财务表现上看,依图与旷视类似。依图的营收比旷视要少,在几亿数量级,还没超过10亿。依图同样面临亏损的问题,扣除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其亏损在2017年、2018年都超过营收,不过2019年、2020年经营亏损开始小于营收。依图的营收增速较快,2018年增长了超过3倍,2019年增长超过1倍。
依图营收与利润
依图营收增速
同样,依图的研发投入也很高。基本上,研发投入与总营收持平。
依图研发投入占比
2、业务布局
依图的解决方案存在软件产品销售、硬件产品销售、软件和硬件组合销售等情况。软件产品销售系指以纯软件形式销售,涵盖了各类算法应用软件、视觉中枢等平台软件及其他软件产品;硬件产品销售主要为内嵌操作系统和基础功能软件的服务器、摄像机等硬件产品;软硬件产品组合销售系公司根据项目需求,将软件产品、硬件产品搭配组合进行销售。同时,依图存在少量提供SaaS服务、运营维护服务等产生的技术服务收入。
依图的销售分为直销模式和经销模式,公司的经销商主要分为总经销商和行业经销商。总经销商主要系指具备全国性营销网络、突出的市场开发能力的大型经销商,行业经销商主要是指具备区域经销网络,对行业具备一定场景理解的经销商。目前由于公司经销体系仍处于建设阶段,主要以行业经销商为主。
直销与经销营收占比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依图的主要业务可以分为智能公共服务和智能商业两大类。
智能公共服务系列解决方案
智能公共服务业务覆盖城市管理、医疗健康等场景,终端客户包括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及大型企业等。面向城市管理场景的解决方案。公司面向城市管理领域的解决方案通过将海量城市数据接入、识别并关联,形成城市级知识图谱,构建城市管理的智能模型,帮助城市管理者从事后追溯进化到事中决策和事前预判,并辅助其进行城市管理规划。核心产品,原石系列智能服务器、前沿系列边缘计算设备、智能摄像机、智能识别终端、城市视觉中枢平台等。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前沿系列边缘计算设备、智能摄像机、智能识别终端等。面向医疗健康服务场景的系列解决方案。care.aiTM系列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医疗临床决策解决方案、智能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及智能医疗管理解决方案。
智能商业系列解决方案
智能商业业务覆盖园区管理、网点服务、安全生产、交通出行和互联网服务等场景,终端客户包括商业地产、金融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互联网等领域的企业客户;通用园区解决方案,目标终端客户,地产企业、教育机构、大型商超连锁企业等。核心产品,智能商业开放平台、原石系列智能服务器、前沿系列边缘计算设备、智能摄像机、智能识别终端、智能语音硬件等;安全生产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管理者在生产违规操作、危险事件检测、危险区域管理等;网点全解析解决方案,金融机构、运营商、零售连锁品牌等,提供面向网点的从客户服务到风险防控的方案;“一脸通城”解决方案,通过与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清分系统、互联网业务系统及终端设备的连接,实现极速刷脸过闸;内容审核解决方案,提供基于语音公有云平台的SaaS服务,面向互联网企业,提供语音公有云平台。
依图也在大力进军芯片和硬件领域。
芯片方面,第一代求索芯片是面向通用人工智能推理计算、具备端到端处理能力、适用于云端计算和边缘端计算场景的人工智能芯片。依图尚未对求索芯片进行单独销售,而是通过基于求索芯片的智能服务器及智能边缘计算设备对外销售。
硬件方面,依图提供云端及边缘端人工智能算力硬件,基于求索芯片及算法技术研发的原石系列智能服务器和前沿系列边缘计算设备,应用于公司的城市视觉中枢、智慧社区、“一脸通城”等解决方案中进行销售;终端人工智能算力硬件,集成了自研人工智能算法的系列终端人工智能算力硬件产品,包括智能摄像机、智能识别终端和智能语音硬件等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城市视觉中枢、智慧社区、通用园区管理、安全生产和网点全解析等解决方案中进行销售。
三、云从
云从科技是一家提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包括跨镜追踪(ReID)、3D结构光人脸识别、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和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目前云从有1746人,其中研发人员占一半。
1、财务状况
云从财务情况与依图相当,都在几亿量级。同样的,云从也在持续亏损,经营亏损额围绕营收上下波动。云从的营收增速波动很大,2018年营收增速了6倍,但到2019年营收增速下降到66.77%。
云从营收与利润
云从营收增速
2、业务布局
云从自主研发了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部分AIoT设备,提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云从基于上述操作系统和解决方案,逐步推出并完善轻量化的基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轻舟”通用服务平台。“千帆计划”以“轻舟平台”提供的开源AI核心技术底座为基础,合作伙伴可以基于“轻舟平台”自主搭建AIoT设备、独立AI应用以及配套的SaaS服务。
在上述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基础上,云从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领域客户提供四解决方案。
云从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基于公司核心技术的软件产品销售、授权及相关服务。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根据产品服务类型划分包括软硬件组合和技术开发。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营收占比上升,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占比下降。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销售软硬件组合收费
云从的营收结构
其中,我们再把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营收结构进行拆分,发现软硬件组合占比最高,并且近几年收入占比在持续提升,技术开发带来的收入已经大幅度下降。
云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收入结构
AI四小龙综合分析上面对AI四小龙的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们对这四家厂商进行综合对比。下图是AI四小龙的营收和利润对比(利润已经剔除了公允值变动的影响)。
从下图可以看到,在四家厂商中,商汤的营收一直领先。2018年和2019年,商汤营收是第二名旷视的两倍以上。但是,进入2020年,商汤与旷视的营收已经比较接近了。总体上,商汤和旷视要比依图、云从高一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商汤的营收超过旷视,但旷视的亏损额却一直要高于商汤。
AI四小龙营收与利润对比(时间视角)
换个角度来看,对单个厂商的营收和亏损进行对比。厂商的亏损总额略高于其营收总额,但亏损额在收窄。
AI四小龙营收与利润对比(厂商视角)
再来对比下几家厂商的营收增速情况。2018年,营收增长最快的是云从,其次是依图,然后是旷视。2019年,增长最快的是依图,其次是云从和商汤(两者很接近),最后是旷视。从总体态势来看,几家厂商增速快速下降的态势都很明显。
AI四小龙营收营收增速
最后来看看几家厂商的研发投入,研发占收入的比例如下表:
单看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依图是比较高的,其次是旷视。云从研发占比的波动较大,近几年在快速提升,2020年已经与依图、旷视持平。商汤的占比是最低的。
AI四小龙研发投入占比
通过上面的财务和业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AI的故事很性感,但财务数据很骨感。
各个公司都在巨额亏损,亏损幅度基本都超过营收,并且亏损幅度在增大,目前看不到“止血”的希望。各家公司的营收增速都在急速“收敛”,2018年增速普遍在3位数,2019年都落入两位数,2020年甚至维持增长都很难。如果不能在财务上证明自己,AI市场很可能会再次进入低谷。
安防是CV厂商的一个重要战场,作为对比,我们来看看海康威视的情况。
海康威视的营收已经超过500亿了,还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20年营收增长了10.14%,进入2021年,海康威视前三季度营收居然增长了32.38%,这说明中国的“摄像头革命”还远未结束。很多领域,属于看起来很美。比如元宇宙,潜在市场是很大,但要想这几年在元宇宙赚到很多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城市摄像头的更新换代,是一个真实的市场,在未来几年是可以贡献大量收入的。这个市场具有很大的确定性,问题只是谁能吃到最大的一块蛋糕。
海康威视营收情况
目前的情况来看,商汤、旷视、依图、云从这类CV企业,对海康威视并没有造成实质的威胁。海康威视不仅营收增速不错,利润情况也很好。2021年前三季度利润超过100亿,增速超过30%。
海康威视利润情况
此外,海康威视的研发投入也很高。2020年海康威视的研发投入超过60亿,而且其研发增速并不低。可以说,要分食传统安防厂商的蛋糕,CV厂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海康威视研发投入情况
与其进行广泛的业务布局,不如倾力打造一把“杀手锏”。
对于CV厂商而言,虽然业务布局眼花缭乱,但本质还是在摄像头上做文章。赋予摄像头感知能力,再配合后台的数据处理分析,让计算机系统了解物理世界。以商汤为例,其有四大业务布局,分别是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这几个业务线看起来差别挺大,核心还是摄像头:智慧城市就不说了;智慧商业的核心还是基于摄像头的感知能力,进行业务延伸,比如园区、物业的管理;智慧生活,则是一些小型摄像头的升级,比如手机摄像头;智能汽车,则是安装在汽车上的摄像头。
以智慧城市为例,其实最核心的就是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摄像头“智能化”,赋予其部分感知能力,再配合后台的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实现对城市里发生事情的感知和分析。主要应用领域有两个,一个是公安,识别的对象主要是人,用来锁定犯罪嫌疑人,配合破案;另一个是交通,识别的对象主要是车(车牌),用来了解交通状况,进而优化指挥调度。要让具备感知和部分数据分析能力的智能摄像头,大规模替代目前只具备记录能力的传统摄像头,除了CV算法层面的优化外,关键还是要对摄像头终端进行硬件方面的改造,通过嵌入芯片的方式,赋予其部分数据处理能力。这会大幅度增加摄像头的成本。所以,能否提供高性价比的智能摄像头,是问题的关键。
CV厂商的优势在于算法,劣势在于芯片和硬件。要不要大举进入CV芯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如果能够突破CV芯片,再配合优秀的算法,就可以做出最具性价比的智能摄像头,大幅度降低智能摄像头价格,这是问题的关键。不然,即使市场蛋糕很大,你也吃不到。比如智能汽车市场,市场的基本盘已经挺大了,而且增长非常迅速。在CV四小龙中,商汤在智能汽车领域动作是比较大的,但商汤在智能汽车上的收入情况并不乐观,2020年才1.58亿。更重要的是,商汤在智能汽车业务上增速并不高,2019年没增长,2020年也才13.67%,这与火热的智能汽车市场状态并不符。可以说,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商汤还没“上车”。智能汽车虽是个大产业,但竞争也异常惨烈,除了各个汽车厂商外,单单是提供智能化软硬件的企业也很多,华为、百度巨头就不说了,还有小马智行这类创业公司,甚至大疆都要通过做激光雷达来分一杯羹。
当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而出,CV厂商也在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具体表现在:
技术实力依然是最大的护城河,AI公司是在真心做研发。AI要落地,还有很多技术难点需要攻克。各家AI公司都在深挖技术护城河:有些打造庞大的算力集群,比如商汤;有些从软件着手,研发核心算法,甚至AI开发框架,比如旷视;有些从硬件着手,研发芯片,比如依图;有些致力于实现视觉、语音、NLP多种技术的融合,比如云从。每一个方向都很烧钱,足够的现金流(无论是商业营收还是融资),依然是关键。
软件厂商逐渐“硬化”。AI企业大多以软件切入市场,但现在都在做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以OEM/ODM方式,开发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硬件产品容易做大的营收,但毛利率低很多。硬件终端,是AI企业避免成为单一技术提供方,从“幕后走向前台”的重要方式,但会面临终端厂商的激烈竞争。
布局AIOT。无论是哪家厂商,物联网都是大家最看重的领域。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物流机器人等,都属于整个大物联网体系。其中,目前最大的市场就是智慧城市,核心就是安防。此外,自动驾驶是大家比较看重的一个突破口。
单点切入,多模态扩展。AI创业型公司大多以单点突破(视觉、语音或NLP),然后通过自主研发+外部集成的方式,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视觉公司也开始集成语音,语音公司也开始集成视觉。当然,阿里、腾讯这些巨头从一开始就提供综合方案。
通过API方式,探索AI+云。AI厂商提供AI能力的方式有三种,定制化系统、SDK和API。其中,通过调用API的方式,是未来云+AI的重要方式。AI厂商通过打造开放平台,提供多样化的AI能力,第三方开发商、企业通过调用API方式快速获取AI能力,将AI模块嵌入其产品或者业务体系中。平台商依据调用的API种类和调用次数收费。目前第三方AI厂商提供云AI服务占比还较小,旷视的云端SaaS服务用受占比只有不到10%;云从科技面向SaaS的“轻舟平台”也才刚刚起步,依图科技、云知声面向互联网企业提供的语音公有云平台业务占比也较小。相对而言,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等综合云厂商则大力实施云+AI策略,将云平台作为AI能力输出的重要方式。计算巨头,除了综合实力更强外,借助云+AI,很可能是实现对独立AI厂商降维打击的重要方式。届时,现在的第三方AI厂商,将面临目前传统软件企业一样的尴尬境地。
后记:AI领域的中美竞争就在商汤上市前不久,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根据商汤招股计划,公司将于12月17日登陆港交所。然而,在10日的时候,美国财政部突然宣布将商汤加入“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清单。加入这个清单之后,美国的公民和机构是不被允许投资商汤的。受此影响,原计划将在12月16日公布最终发售价的商汤科技IPO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虽然经受了波折,但商汤于今天(12月30日)成功上市。这个事情说明:美国的打压的确是有影响的,但这个影响总体可控。
事实上,发生在商汤身上的事情,只是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博弈的一个缩影,以后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从实力角度出发,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美国是老大,除了美国就是中国最厉害,而且中国的上升势头很好。所以,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对美国形成威胁的就是中国。美国将人工智能视为战略性产业,决心要在这个领域保持领先,必然会尽力打压中国AI企业的崛起。
单看计算机视觉这个细分领域,根据沙利文的报告,中国计算机视觉软件市场预计于2025年将达至人民币1017亿元,自2020年的167亿人民币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3.5%,所占全球计算机视觉软件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8.0%提升至2025年的23.0%。也就是说,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国已经举足轻重,而且中国的实力还在持续提升。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国诞生了大量的创新企业,AI四小龙就是典型代表。
中国计算机视觉软件市场的市场规模(人民币十亿元,2018年至2025年(预计))
可以预见,今后美国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力度,将会有增无减。美国的手段无非是两招,资本和供应链。
资本角度,美国会把中国CV企业列入类似“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这样的名单,禁止美国资本给这些企业输血。这个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其实已经不大了,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长起来,有大量的投资机构,资本市场也逐渐成熟,即使没有美国人的钱,中国CV企业也不缺资本。
跟资本上的限制相比,我更担心美国在供应链上对中国CV企业“卡脖子”。人工智能也属于大的计算产业,而计算产业的基础是芯片和操作系统。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英伟达的GPU占据垄断地位,谷歌的TensorFlow、Meta(脸书)的Caffe优势明显。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根基还不够稳固,还对美国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也是中国CV产业甚至人工智能产业最大的风险点。
值得欣喜的是,事情正在朝着好的方向改变。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也在向下打牢基础,开始在AI芯片、深度学习开发框架等领域发力。相信假以时日,问题会得到很大的缓解(彻底解决还需要较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