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重启对话渠道,中美气候合作未来可期

海外网评:重启对话渠道,中美气候合作未来可期

4月15日至17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在上海举行会谈。(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4月15日至17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在上海举行会谈。双方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领导人气候峰会、联合国气候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等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建设性沟通交流,取得积极进展,达成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重启中美气候变化对话合作渠道。

双方认识到,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生存发展严峻而紧迫的威胁,中美两国将加强合作,与其他各方一道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危机,全面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原则和规定,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双方将继续保持沟通对话,在强化政策措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低碳发展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表示,此次中美气候会谈态度是积极的、信号是明确的、行动是具体的、未来是可期的。

首先,此次会谈展现出中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中两国在气候领域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中气候合作因美国气候政策和对华政策的变化中断。此次克里访华是美中气候变化问题上高层互动暂停4年后的一次重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气候问题是中美之间“存在合作和共同领导空间的关键领域”。无论是在中美两国元首2月11日的“除夕通话”中,还是在美国安克雷奇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双方都表达了在气候变化等广泛领域开展合作的意愿。潘家华指出,在拜登政府上任不到三个月时,克里此访就能成行,表明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未来,中美可以搁置其他争议并在气候领域展开合作。

其次,此次会谈传递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的明确信号。联合声明指出,中美致力于相互合作并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气候危机,坚持携手并与其他各方一道加强巴黎协定的实施。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仅靠几个国家不可能解决问题,需要形成全球共识来应对。以节能减排为例,就各自的碳排放总量而言,中美两国都是气候变化领域最具有系统性影响的国家。中国已郑重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自主贡献目标。彭博社4月8日的报道称,拜登政府正考虑在10年内将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或更多的承诺。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刊文指出,若中美两国把减排作为国内政策的优先考量,必然能有效推动其他小国加强减排力度。潘家华认为,中美能够在包括节能减排在内的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明确表明,无论各国之间在意识形态或者地缘政治问题上有怎样的矛盾,在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时,国际社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要履行《巴黎协定》的目标,必须要为全人类的未来负责。

最后,此次会谈明确了中美气候合作的具体领域。在此次会谈中,中美双方明确未来将在节能减排、绿色金融、能源转型、农业、建筑、交通、航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削减氢氟碳化合物生产和消费等诸多领域展开合作,为解决气候危机、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温升限制目标进一步作出贡献。应对气候变化从来不是一个仅仅局限在环保领域的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金融、能源、科技乃至社会等多领域的复杂议题。在全球减排和实现“1.5摄氏度”温升控制的目标背后,实际上是全球经济结构向更清洁、低碳和环境友好模式转型的大趋势。这就需要包括中美在内的国际社会不仅仅在气候领域,也在其他领域展开合作,特别是涉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领域,中美都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潘家华认为,此次会谈中提出的合作目标非常具体,体现了中美在气候领域合作的务实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中美关系中还存在着很多干扰和破坏性因素,这些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对中美两国在气候领域的合作产生干扰,甚至是损害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近日美方公开支持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海决定,就在一定程度上向外界传递了拜登政府将维系同盟体系置于环保议题之上、将美国政治利益置于全球公共利益之上的政策导向。如果美方仍坚持这种政策导向,将不可避免地对中美在气候领域的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关系人类前途和未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独自解决和应对这一问题。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希望美方真诚践行多边主义,与中方及国际社会一道,加速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真正为全人类造福。(聂舒翼)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833 字。

转载请注明: 海外网评:重启对话渠道,中美气候合作未来可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