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诺和:银华基金、中金基金等8家机构于12月28日调研我司

2022年1月5日阳光诺和(688621)发布公告称:银华基金、中金基金、博远基金、鸿涵投资、易方达、兴业证券、华商基金、方正富邦于2021年12月28日调研我司。

本次调研主要内容:

问:公司募投项目内容及业务未来发展方向?

答:公司未来发展方向集中体现在正在筹建的4个平台项目上:(1)药物创新研发平台(扩建项目)--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业务方向:多肽和小核酸创新药研发服务;提供从分子设计、初步药效评价、合成纯化、制剂开发、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新药研发综合服务。(2)新药PK/PD研究平台(扩建项目)--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业务方向:涵盖新药分子筛选及评价、药代动力学、免疫原性、药理药效学及生物标志物等相关研究,提供临床前及临床生物分析服务。(3)临床试验服务平台(扩建项目)--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南京雨花医药产业园区业务方向:新药I-IV期多中心临床试验服务、器械临床试验服务。(4)特殊制剂研发平台(扩建项目)--北京昌平中科云谷园、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无锡新吴区大学科技园业务方向:改良型新药、复杂注射剂、局部递送与透皮贴剂、复方制剂、口服液体制剂等特殊制剂的研发服务。公司正积极打造完善的创新药服务链条,接轨国际质量标准的CAP认证实验室体系,以国内外广阔的创新医药市场为依托,布局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临床转化研究CRO服务体系。自2018年以来,公司一直持续投入布局创新药临床及临床前的各研发服务链条,希望尽快能够构建从药物发现及筛选、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生物分析、注册申报一体化全过程的创新药研发服务体系,形成不同类型的新药研发项目在各业务链条之间相互链接及协同加速发展。

问:近几年公司新签订单量快速增长,请问在产能这方面如何解决?

答:公司目前在北京、成都、南京、无锡、上海地区,合计拥有3.53万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室,其中,已投入使用的实验室面积为1.82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实验室面积为1.71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实验室大部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陆续投入使用。

问:CDE新政策对公司订单等方面有影响吗?

答:CDE政策对国内药物研发环境来说是起一个正向的引导作用的,会营造更好的药企研发环境,使资源投入到真正有需要的创新药研发中。新规强调“抗肿瘤药物研发,从确定研发方向,到开展临床试验,都应贯彻以临床需求为核心的理念,开展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对于国内创新药研发的长远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公司创新药业务发展也是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目前公司在手业务订单充足,新增业务量符合预期,新规并未对公司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问:截止目前,公司是否有建设GLP临床实验室的计划?

答:对于GLP实验室建设,公司目前还在研究和探讨中。我们也希望在未来能尽快地补足这一短板,因为整个创新药的研发服务链条里,公司现在已初步具备了临床前药物发现和筛选、药理药效相关的研究能力,GLP实验室在创新药服务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希望未来能够完成GLP实验室的建设,打通公司在创新药研发中的各个环节。

问:请问新签订单消化周期及进度如何?

答:仿制药总的研发周期通常需要3-4年,立项到完成工艺交接大概需要12-18个月时间,可确认药学研究合同额70%的收入;完成BE临床试验大概需要6-12个月时间,可确认生物等效性临床合同额100%的收入;完成申报取得注册批件需要12-18个月,申报及取得注册批件可以确认药学研究合同额30%的收入。大临床研究项目,临床I期的研究周期通常需要1-2年,临床II-III期研究周期大约分别需要2-3年。临床前及临床生物分析、PK/PD相关研究业务执行周期的通常不超过1年时间。随着明年上半年公司在建设的1.71万平方米实验室陆续投入使用,及公司加大技术人才储备,会使订单增长和消化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内。

问:公司的研发投入情况及自研项目转化策略?

答: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研发投入3567.6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是10.46%,比上年同期增加1.96个百分点。截止三季度末公司已有数十项特殊仿制药、改良型新药、多肽创新药的自研储备,未来预计每年会继续保持较高的研发强度,新增研发费用当期全部费用化。对于仿制药,未来可根据各品种研发进度,择机跟客户合作,将品种转让给客户并保留有20%-80%不等的收益分成权;对于创新药,通常会选择在IND之后,跟客户合作转让,锁定后续大临床服务并保留少量上市后的分成权益。从2022年开始随着自研品种注册批件的陆续落地,客户实现销售的同时,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品种转让及分层收益逐步兑现,会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利润率和现金流。

问:公司获取订单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答:公司累计服务国内超400家药企,而且通过与各类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接触交流,非常熟悉国内市场不同客户的产品管线、销售队伍的优势领域和未来研发的趋势。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前通常会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在过程中协助客户确定有临床价值、有竞争力的研发方向和品种,并进一步提供研发服务。

问:公司一体化研发布局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答:公司成立于2009年,主要提供药学研究服务,2016年建立临床事业部和阳光德美生物分析实验室,在小分子化学仿制药领域形成“药学+BE+生物分析”的一体化研发平台,相关业务快速发展;2018年通过收购诺和德美开启创新药大临床服务,2021年在南京设立先宁医药和诺和德美武汉办事处,持续不断的加强临床医学、运营、监查、数统等技术团队建设,形成全国覆盖的多中心临床CRO业务布局。2018年以来公司持续建设创新药临床前研发链条,2018年公司设立诺和晟泰布局多肽及小核酸类创新药研发;2020年设立诺和必拓新建改良型新药研发平台,2021年设立派思维新拓展体内体外药理药效和免疫研究平台。同时,公司还通过多年持续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储备了数十项极具临床价值的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特殊制剂,尤其是在多肽类创新药、长效注射剂和缓释固体制剂、儿童及罕见病用药、局部递送与透皮吸收药物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布局。随着这些品种注册批件未来陆续获批,品种转让给客户并形成销售分成,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相关收入的兑现,可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利润率和抗风险能力。经过多年的持续拓展,公司逐渐形成了“仿制药+创新药”【临床前+临床】全过程CRO和自研品种技术成果转化的业务布局。

问:公司供应商集中度如何?

答:公司不存在向单个供应商的采购超过当年原材料采购总额比例的50%或严重依赖于少数供应商的情况,由于公司研发的药物品种有几百种,面对不同的研发项目呈现出对不同原料的采购需求,因此公司的供应商数量较多,比较分散。

问:子公司上海派思维新的情况?

答:上海派思维新由海归博士组成的药理学、免疫学核心技术专家团队,正在上海建设I期2500平方米生物安全P2级临床中心实验室和标准化的实验动物设施;致力于打造国际顶尖的体内体外药理研究包括人源化动物、基因编辑相关的细胞和动物模型,免疫学相关研究如免疫原性,免疫表型分析;临床生物标志物、细胞治疗、MRD、血液疾病分型、双特异性抗体、ADCs等创新药研究核心技术平台。平台将接轨国际质量标准的CAP认证实验室体系,以国内外广阔的创新医药市场为依托,布局于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临床转化研究CRO服务体系。

问:公司自研产品所涉及的领域都有哪些?

答:公司自研产品在创新药方面,主要应用在镇痛、肾病与透析、肿瘤辅助、心脑血管、抗菌用药等适应症领域;在改良型新药方面,公司在药物传递系统上开展技术研发及产业转化研究,以长效微球制剂、缓控释制剂等为研发重点;在仿制药方面,公司在研产品重点包括复杂注射剂、多肽制剂、局部递送与透皮吸收药物、儿童用药、罕见病用药及其他特殊制剂等。

阳光诺和主营业务:创新药开发,仿制药开发及一致性评价等方面的综合研发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药物发现,药学研究,临床试验和生物分析

阳光诺和2021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3.41亿元,同比上升45.44%;归母净利润8513.22万元,同比上升67.01%;扣非净利润8342.42万元,同比上升62.79%;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1.17亿元,同比上升48.4%;单季度归母净利润2616.7万元,同比上升158.41%;单季度扣非净利润2616.25万元,同比上升156.56%;负债率26.43%,投资收益56.72万元,财务费用121.25万元,毛利率56.42%。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4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4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143.64;近3个月融资净流出2936.27万,融资余额减少;融券净流出1744.68万,融券余额减少。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阳光诺和(688621)好公司评级为4.5星,好价格评级为0.5星,估值综合评级为2.5星。(评级范围:1 ~ 5星,最高5星)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650 字。

转载请注明: 阳光诺和:银华基金、中金基金等8家机构于12月28日调研我司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