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跌越火的港股科技板块,是二级市场的“美强惨”吗?
在香港整年风和日丽的温暖气候中,港股市场已经接连过了好几个寒冬。
从疫情暴发开始,港股就开始了“悲情”的下跌之路。今年以来,原本估值就已经较低的港股恒生指数下跌了13%,恒生国企指数下跌21%,恒生科技指数下跌了29.67%,恒生地产建筑业指数下跌了17.6%,领跌全球资本市场。
遥想今年年初,A股溢价指数创出新高,港股市场终于有了抬头迹象,投资圈开始疯炒抄底港股,甚至有金融机构高喊“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然而,11月底恒生指数创出13个月新低,恒生国企指数还一不小心创出了近5年来的新低,港股市场用自身“实力”给了众多投资者一个狠狠的“下马威”。
如今,港股市场已经无疑是价值洼地,南向资金还在源源不断涌入。但昨日教训在前,究竟要以何种姿势入场,才能抓住港股的“黄金底”呢?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当前,长期价值仍然是最重要的关键点。
一、越跌越热的港股市场
对于“艺高人胆大”的投资老炮儿而言,大跌从来都不是止损的前兆,而是加大力度冲锋的号角。在经历了看起来颇为“惨烈”的下跌之后,投资者反而迎来了能够理性审视港股市场的好机会。
10月份以来,随着监管政策影响逐渐出清,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逐渐得到修复,市场情绪终于趋于理性,再加上外资持续回流,投资者们南下“掘金”的热情又开始高涨起来。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日,下半年以来合计62只聚焦港股市场的基金启动认购,其中39只已经成立,合计募资超过140亿元。同时,港股中的优质标的与美股和A股市场龙头公司相比,已经具有明显的估值优势。基金公司扎堆涌入港股,看中的正是触底反弹这个关键节点。
站在估值洼地向上看,港股市场接二连三的估值缩水更像是不得不经历的一场成长阵痛。迅速成长且膨胀起来的互联网行业近几年衍生出一系列病症,平台垄断、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金融风险及资本无序扩张等问题都随时可能成为击溃整个行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断收紧的监管政策引发资本市场的短期担忧情绪,但长远来看,强监管政策目的是对互联网行业进行防患于未然的“刮骨疗伤”,只有经过了这一遭试炼,港股市场的未来才能更加健康合理发展。
因此,在今年的大幅下挫之后,港股市场的监管风险、增速放缓等“雷区”基本都得到了显现,摸清市场风向之后,当下显然是一个较好的进入时点。
另一方面,今年下半年港交所也在努力“上新”,为自己扩充新鲜力量。随着微博、网易云音乐、商汤科技等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赴港上市,恒生指数也计划于明年年中将成分股数量扩容至80只,并在长期增加至100只,再加上港交所降低了海外发行人第二上市的标准,未来预计有更多互联网科技企业将愉快地拥抱港股。港股市场迎来新一波“回归红利”,长期来看,香港资本市场将保持相当的活跃度,成为内地企业上市的热地。
不只是国内投资者,海外资本也对离岸中国股市投来了期待的目光,市场中的积极情绪同时又成为推高投资热度的正循环力量。高盛提出将离岸中国股市的投资评级由标配提升为超配,预计2022年离岸中国股市将会达到16%的投资回报,这一举动极大地带动了二级市场投资热情。投资者开始借道ETF抢筹港股,优质科技龙头成抢筹首选,Wind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有超200亿资金通过中概互联、恒指科技、恒生科技ETF抄底互联网。尤其是博时基金等机构旗下的中概互联ETF、恒生科技ETF被投资者热捧,甚至火到了限购的地步,足以看出市场的积极态度。
二、科技行业还吃香吗?
港股市场热度当前,但投资市场中最不缺的就是被火热气氛冲昏头脑的“炮灰”。估值持续低迷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动荡不断的市场,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理性思考,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究竟在哪里?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期待港股市场突然一飞冲天显然不切实际。港股市场短期内将持续处于调整阶段,互联网巨头仍然有持续波动的可能性,但新经济科技公司在当下和未来,都是中国经济重要支柱,也将成为港股长期投资的重要主题。
中国经济转型继续发展,行业整合、消费升级将成为未来的长期主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具有长期增长趋势的行业才能将继续享有估值溢价并持续跑赢大势。因此,识别出具有结构性增长优势的行业非常重要。
2015 年至 2020 年,互联网行业景气指数分别为93.0、96.5、99.4、102.1、103.7、103.8,增长速度逐年放缓,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行业的落寞。横向来看,字节、拼多多、美团等新兴企业先后获得支付牌照,百度、阿里、腾讯、小米持续进军 AI、自动驾驶、芯片设计、车载系统等领域,互联网企业正在不断扩大自身业务版图;纵向来看,互联网企业加快向 B 端市场延申,依托云计算、远程办公软件等业务,对传统企业技术能力进行全面渗透,也已经开拓出了B 端市场新空间。在信息技术产业升级面临革命性机会的背景下,互联网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远未到达其增长天花板,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潜力。
一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制造、协同办公等线上技术的至关重要,传统工农业、服务业的转型需要,也让研产供销服各个生产环节迫切拥抱互联网新技术。政策风暴之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基本面并没有在短期内发生本质变化,对市场而言,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行业依然是优质投资标的。
事实上,在港股估值正处于历史低位期间,科技板块也确实在震荡期中表现坚挺。从数据上看,2015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达99.11%,年化收益率达17.5%,跑赢同期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截至4月30日,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市值约19.3万亿港元,占全部港股上市公司的25.4%,从总市值与成交量上看,恒生科技指数已成为继恒指和国企指数后的旗舰指数。拿出过往成绩单一看,恒生科技的“踩雷”几率确实相对较低。
恒生科技前十大成分股中集合了大市值科技巨头,互联网、电子等板块是它的重头戏。以成份股2020年年报ROE、净利润同比增速来看,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盈利、成长性远高于主要宽基指数,且高于中证科技龙头指数成份股,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水平高于主要宽基指数,与中证科技龙头指数估值接近,但从性价比角度,恒生科技指数的PEG(0.66)明显低于沪深300(2.14)、中证科技龙头指数(1.25)。这意味着恒生科技指数的预期盈利增速较高而估值水平较低,指数进入长期布局区域。
把住了新经济核心资产这条命脉,在危机四伏的港股市场里也不难杀出一条“血路”,恒生科技指数的过往表现与未来趋势告诉我们,互联网科技仍然是一门好生意。
三、触底时刻,如何蓄力起跳?
触底时刻,大大小小的投资者蛰伏于港股市场,个个都攒足了劲想要抓住时机蓄力起跳,那么,一跃而起的时间点究竟在何处?市场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对准互联网科技股买它!买它!买它!
以目前正在发行中的博时恒生科技ETF联接基金(代码:A类 014438 C类 014439)为例,其标的指数前10大重仓股将阿里巴巴、小米集团、快手等互联网大佬全部一网打尽,而且每只成份股设定8%的比重上限,市场波动相较同类产品更小,适合在当前入场布局。
四、结语
在全球流动性、国内政策及后疫情时代的种种挑战下,相较于其他市场,港股市场有着无可替代的制度优势以及背靠中国巨大经济体的地利优势。港股的未来将会走向何处,投资者大可不必过度悲观,也不应盲目乐观。历经一年的整体调整,港股的种种结构性机已经开始突显,此时此刻,投资者只需找对方向,紧握资产。
作者:钱皓、田箫
编辑:安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