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金融“贷”动实体经济 活水滴灌小微企业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全年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新的大台阶,比上年增长2.3%。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2020年,作为全球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灵活把握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节奏和重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更加精准有力,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全年来看,人民银行通过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实体经济提供了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并累计推出9万多亿元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确保了“货币总量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政策目标的实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4.86万亿元,比上年多9.19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则增加20.03万亿元,同比多增3.15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同比多增2.92万亿元。这表明,2020年多增的人民币贷款全部投向了实体经济,且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而贷款投向和期限结构的显著改善,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企业对我国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

  与此同时,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逐步释放,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29个月回落。2020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16年的44.8%下降到去年的28%。2020年12月,主要由居民房贷构成的居民中长期贷款也出现了多个月以来的首次同比少增,表明前期出台的房地产金融监管措施正在生效。

  一收一放间,我国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多的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向实体经济,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发力,金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数据显示:2020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5.2%,比上年末高20.3个百分点,增速已连续14个月上升;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3%,比上年末高7.2个百分点。同时,金融系统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免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多种方式,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全年累计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货币政策精准发力,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很好地平衡了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

  小微企业是稳企业、保就业的关键市场主体。支持小微企业的平稳发展是人民银行和金融系统工作当中的一个重中之重。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先后推出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受惠市场主体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2020年6月1日,人民银行创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相比传统手段,这两项工具具有更显著的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等特点,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货币政策精准滴灌。2020年全年,银行业累计对7.3万亿元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9万亿元,同比增加1.6万亿元。这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将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

  应当说,2020年小微企业融资取得了“量增、价降、面扩”的显著效果。截至2020年末,我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去年12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为5.08%,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2020年全年共支持3228万户经营主体,比上年增加524万户。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前11个月新增普惠小微企业授信中,首次授信户数占近40%。众多市场主体从“不敢贷也贷不出”到“首贷破冰”的转变,展现出国家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决心和行动。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我们要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作用,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不断提高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精准滴灌的力度和准度,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829 字。

转载请注明: 中经评论:金融“贷”动实体经济 活水滴灌小微企业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