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两三年前,“造车新势力”这个词一定程度上还带有贬义,他们大多靠PPT造车, 用美好的愿景来“画大饼”,却迟迟见不到“真枪实弹”;他们大多都以特斯拉为目标,但是当时的特斯拉也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Model 3未出世之前,特斯拉的账面上一直都是负债。
但是,“魔幻”的2020年到来了,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就包括造车新势力的逆市反转:特斯拉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目前市值超过8000亿美元,股价飙升8倍,埃隆·马斯克成为新的世界首富;同时,曾在2019年还是最“苦逼”的中国“电动三杰”(蔚来、理想、小鹏),在2020年全部“化茧成蝶”,成为最爽的中国车企。目前,蔚来市值突破千亿美元,蔚来+理想+小鹏三家新势力市值超过1500亿美元。
仅以上四家造车新势力,合起来就拥有近万亿美元的市值,这是什么概念?传统车企中市值最高的车企,就是丰田,目前总市值也不过2000多亿美元。而仅仅特斯拉一家的市值,就已经超过丰田+大众+通用+现代+宝马+戴姆勒6家传统车企的总和。
而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来看,特斯拉+中国“电动三杰”也不过只有全球1%的市场份额,而以上6家传统车企总产销量却占到全球70%以上。这简直要比财富领域著名的“二八定律”还要疯狂,所以,想必你就不难理解传统车企那种羡慕嫉妒恨的感觉了吧。
为何是造车新势力?
以前是传统车企巨头引领汽车行业;如今,在新能源车全球“高烧不退”的新形势下,造车新势力独领风骚。新能源市场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当成汽车行业变革的主要方向。造车新势力在这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而“嗅觉灵敏”的资本甚至是“热钱”便大规模涌入,并把赌注押在造车新势力身上。
从宏观层面来看,造车新势力的确有着极大的成长空间,正因为如此,才引发了对造车新势力的超高估值,直接的结果就是市值疯涨。同时,新能源车普遍被认为是与智能汽车最“合拍”,而以特斯拉为首的造车新势力又不断向人们展来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成果,同时也不忘“画大饼”,而传统车企在这些方面普遍比较保守。
而从消费层面来看,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起着风向标的作用,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持续引领汽车消费,消费者接受度高,容忍度高,增长空间巨大。
虽然目前普遍认为造车新势力估值存在泡沫,但是以当前的形势来看,这个泡沫或许会是个良性泡沫,要想泡沫不破,前提是造车新势力必须有持续不断增长的销量和利润支撑,待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阶段,泡沫自然会回归理性。也就是说,泡沫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封顶”,更可能在更长期的时间里停滞甚至下降,但是只要不破,造车新势力就会继续“续命”。
举一个不太恰当但类似的案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世纪之初的互联网泡沫,尤其是当初的微软和思科最具代表性。在互联网泡沫时期,这两家科技企业股价一路飙升,同时基本面也相当强劲。而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微软和思科虽然业绩还继续增长,但是股价却在下跌。
比如,1999年微软股价到达峰值,2009年微软股价跌到谷底,十年间微软股价下跌了60%,这还是在微软的销售和利润相当不错的情况下。而股价明显不如微软的思科就要更惨一些,在泡沫最为严重的时期,思科的股价达到80美元,但20多年后的今天,该公司的股价却徘徊在40多美元。因此,股价可以在短期间迅速聚拢哄抬,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耗泡沫,而且这还是建立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基础上。
传统车企不必妄自菲薄
言归正传。面对破竹之势的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是痛苦的,辛辛苦苦若干年,不如人家干百天。原来传统车企多少对造车新势力看轻,甚至不惜判定“死刑”,但是如今却是反了过来,争着要当造车新势力。真是应了那句网络俗话:昨天你对我爱搭不理,今天让你高攀不起!
别的市场且不论,在中国车市,有“电动三杰”的股价带动,传统车企蠢蠢欲动,更有车企已经入局,开启向造车新势力的转型,这其中,既有“合纵连横”,也有单打独斗。比如有上汽、阿里、浦东新区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有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方合作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有百度主体、吉利参与的百度智能汽车公司等,当然也有“自给自足”类型的长城SL项目、东风岚图汽车等。
不管是联合造车,还是自给自足,这些传统车企形成的造车新势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在新能源车发展思路上,结合上目前最热门、最具发展潜力的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造车新势力最擅长宣传的那些技术亮点。也就是将自己深耕汽车领域多年所擅长的汽制造经验、冗余的工厂产能或成熟的制造体系建设、强大而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与面向未来的AI技术有机结合,这件事怎么想怎么有赚头儿。
但是,以笔者来看,传统车企完全不必妄自菲薄,无论未来汽车领域如何变幻,研发、制造、生产、科技、智能、互联网等都将是核心,无论是否向造车新势力转型,未来都注定要走这条路。况且,造车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既是长期的事业,就要向长远看才可以,如果传统车企盲目跟风要将自己变成造车新势力,并不见得就是正确的做法。因为最终是传统车企赢还是造车新势力胜,抑或许是二者兼融,直至合二为一,目前不好下结论,也无须下结论,历史自会证明。
写在最后:造车新势力的到来,的确颇具颠覆性,资本青睐,股值飙升,短短时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传统车企心里不好受也是正常的,但是这并不代表造车新势力的思路就是行业铁律,而传统车企也最好不要盲目跟风转型,顺应潮流是应该的,结合自身优势也是必须的,相信不久的将来,汽车行业终将归于理性,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