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上海一个淅沥的小雨天,我们携手20余位球友共赴希瓦。大家在希瓦总部见到了梁宏,聊投资、聊基金、聊人生,一场酣畅的对话由此展开。鉴于全程走进希瓦的交流持续近2小时,期间观点新奇,由于篇幅较长,我们将分成三篇来发,大家将读到的是第一篇。
这场交流,从梁宏的自述开始,他说:“从我个人层面来讲,从职业投资,到成立私募,再到做到百亿规模,这里面三个阶段,我的一些感受其实是不一样的,但是初心一直都是炒股,这点没有变过。”
个人炒股阶段,收益高的原因主要是心态自由
个人炒股阶段的话,我上雪球其实是2012年,当时雪球主要是美股和价投,讨论的比较多。
2012年的时候我也有做别的职业,在做一些实业,也兼职在做些股票,可能偶尔会上一下雪球。到2013年开始我就专职做股票了,那段时间就是天天上雪球了,住在在地下室里,一边炒股,一边自己在雪球分享。
2014年下半年牛市来了,到2015年,这两三年里面做股票很自由,仓位可以重,钱少的时候可以直接怼一支股票,甚至带杠杆;钱多了一点,就稍微分散一点,反正心态是这样。自己做的阶段就是这样,主要是收益率会更高,因为仓位集中,上杠杆。像2013年收益直接就是几倍,因为就买了苏宁的一只股票,带杠杆买的,其实苏宁涨的也不多,就翻倍,我可能上4倍杠杆,中间还做个T等,所以就收益高,主要是心态自由。
成立私募以后,前期是个人作战
2015年年终发了产品以后就做私募基金经理,其实从2015年到2017年这一阶段,其实都是我个人投资,所有东西都是我一个人。说白了跟雪球现在大部分的私募基金经理是一样的,没有投研团队,所有的决策投研什么都是自己来。信息哪里来?就是雪球里来,然后自己来做判断,就看各自关注的人。他们发的那些东西,写的文章,哪些觉得有兴趣。成立私募早期阶段,我们也面临了一些困难,主要是我们发产品发的晚了,如果能早一年,我现在可能收益是已经10倍。
我准备做私募的时候已经14年底了,当时也没经验,备案搞了好几个月。到了14年中,出来以后就4000多点,指数点位很高。只是当时市场还很强势,那时候就顺势做一些,当时没感到困难。因为高位的时候,我自己已经感觉到接下来肯定会有暴跌,是有准备的,所以就躲过了这轮暴跌,也因此整个15年是逆市创新高的净值。
15年两轮股灾我都是有备的,所以回撤只有3个点5个点,而且股灾完了都是创新高了。真正的困难其实在16年遇到了,16年熔断,我没有准备,硬吃的回撤了9个多点,后面两个基金都在净值在0.92。那时候是第一次遇到困难,因为一开始上来其实挺顺的,我上来虽然位置不好,但是我一下子逆势赚了60个点以后,第一个产品后面发了第二个第三个都很顺,不过后面两个产品一下跌到0.9293,那个时候熔断的时候,其实有压力,那时候我是第一次帮投资人亏钱,确实是感到有压力了。
我是一路减仓下来的,那时候就是怕亏钱,然后想怎么样把净值先做回一,不要有这种负罪感,然后就做了期指的多单,还卖了一些看涨期权,完全就是一种很保守的做法了。期指做多是因为期指有贴水大概年化有12个点,沪深300就是这样,期权是50etf的,赚点权利金,我那时候也不指望它涨,就是指望它震荡,震荡的话我就赚贴水赚权利金,加起来有十七八个点的年化可以获利。
如果它不涨不跌的话,我期权一年下来也有二十几个点,所以那时候我指望就是说万一市场不涨,我通过赚贴水和权利金。万一市场向下跌的话,贴水加权利金的话,也能抵挡掉差不多17个点的年化的一个风险。
那时候我虽然绝对收益是亏的,但还是相比其他产品相对收益角度还是不错,做了一个很保守的方式。
从事后来看这个应该是2600点是应该满仓干的地方。结果我当时做的很保守,我买的是期指,只是因为期指有贴水,现货我没把握,就不敢去博,不敢去按照正常思路去做,现在就不会了。
18年10月份同样这种情况,已经回撤挺大的,比熔断的时候还大,那时候我只要进来的资金就全满仓。后来慢慢的也起来了,净值回来1以后我心态就好了,就是这样子。感觉没办法亏钱了,然后但是其实如果你在2600多点熔断那个位置,你能做比较重的仓位,其实你会弹性更大。
我2017年做融创的时候,其实融创投资线索的来源也是雪球。整个过程都是这样,但是买卖点,决策,市场判断这些综合的东西还得自己来做。我私募刚开始做第一年的时候会做得非常谨慎,尤其2015年我的产品是发在高位,4月底发的,5月8号建仓了,4200点的指数,那时候我比较谨慎。
团队作战,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2017年年终,我陆续的把研究员团队建立起来了,原来公司员工只有交易员加上一些运营团队,就开始真正变成团队作战了。有很多股票别人会帮我盯,会给我投资建议,每周开投资会、投研会议、投资分享等。从2017年以后,规模也逐渐做大。其实2015~2017是我一个人在做,2017到现在都是团队作战。
现在跟以前有什么区别?可能对收益的追求有了差异。
刚开始做为一个私募新人的时候,如果收益率只是20-30%是不容易出头的。虽然业绩长期来看,每年的二三十都是不错的年化。但是早期做私募,这个收益想要冒尖很难,尤其从2018年年底到现在,市场整体是向上的。年化20%左右的收益在市场感觉像牛毛一样多,甚至散户的收益都比你高,这样市场怎么做到认可你。
所以私募的前面几年要做出成绩让人看见,可能收益率真要达到年化三四十甚至四五十以上,或者更高的收益。这是一些衷建。如果基于未来私募规模上的考虑来讲:一个新人,肯定要追求收益率的,所以仓位会集中。对我现在来说仓位会相对分散,收益率求稳,过去两年其实我是远超收益率目标的,目标是这么定的,实际做出来效果超目标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未来我的目标是费前25%
我有幸在过去5年完成了年化40以上的收益率,规模现在上来以后,我对自己的收益目标可能就没以前那么高了。因为前期的口碑知名度有了。未来我的目标是能够做到费前25%,费后20%,这样把这10年一摊开,年化收益肯定30%以上,未来我的目标这是一方面的考虑。
目标定来是做什么的?就是在股票买入前,我会计算这支股票收益率多少,估值多少,未来我持有几年长期投资,大概能有多少回报,我会做个测算:这个股票如果测算下来收益率太低,可能就不符合我要求。
所以我会定目标,但实际上有些时候市场走起来,兴奋起来,可能涨的远超你初定的目标。其实我那个目标可能定的是收益估算极小值的一个目标,所以我定的是费前25%,费后20%的一个投资收益目标。
还有一方面的考虑,之前管理规模比较小,现在是管理几十亿,以后管100个亿,200个亿,目标1000个亿,这1000个亿其实不难的。做收益,流动性等,其实有很多板块它是能支撑流动性的。比如说互联网板块,现在阿里、腾讯、美团这些加上小米,再加上以后未来字节蚂蚁,还有海外美股的科技股,比如苹果一天成交量就400亿美金,巴菲特都能做成40%的仓位,可见流动性。所以1000亿人民币,如果持仓配置在一些高流动性高弹性的板块,是完全可以达到收益要求的。不难。所以说我目标是这样。
确认这个目标是能做到的话,接着就是求稳。相对来说我们公司其他投资经理去年、今年的收益率比我还高一点,比我高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对收益率的要求高。
因为我一开始做私募的心态是会在早期强调收益,所以他们对收益会要求高,他们仓位会更集中一点,甚至有时候会更集中点,而且会做点择时等其他策略。
我的收益目标和他们是不一样的,所以有时候有人问我,每个投资经理有什么策略上的差异?
首先每个人的策略确实有差异,有的是做趋势的,有的是做价投的,有的是做一些概念段的都会有。其次就是在心态上的不同,他们的收益率的追求会比我高一点。我也说了规模大了以后更多求稳,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高收益,收益目标可能跟过去相比会低一点。
$希瓦小牛1号(P000531)$ $希瓦小牛3号(P000532)$ $希瓦小牛雪球2号(P000688)$ $希瓦小牛17号(P000689)$ $希瓦辉耀1号(P000739)$ $希瓦风行1号(P000740)$
——————免责声明——————
“雪球私募”系列文章旨在推动雪球用户更好的学习交流。文章中任何用户或者嘉宾的发言,都有其特定立场。本文内容所涉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同时雪球刊出此文,并不表示赞同其立场或观点。投资者的所有决策应该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
/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