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目标“缺席”意味着什么

  2020年两会注定特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备受关注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预期目标并未出现。

  现场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说:“今年的不确定性太大了,在特殊情况下不设定GDP目标,实际上也是给人一个稳定的预期: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六稳’、‘六保’。”

  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严峻形势下,GDP等经济指标体系面临重新认识,就业、收入等民生指标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今年不设GDP增长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这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而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当前全球疫情走势、全球经济形式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发达经济体将下降6.1%。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已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

  其实早在两会前夕,就有不少经济学家建议淡化经济预期目标,转而关注更多民生类指标。“内外部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时候简单地看GDP指标是没有可比性的。”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设定年度GDP增长目标的做法就沿袭下来,在发挥经济发展“指挥棒”作用的同时,一些消极影响也逐渐显露。近几年,放弃“GDP竞赛”的呼声越来越高。此前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广东、江苏、浙江等大多数省市都将其GDP增长目标由锚定某个固定数值,改为设定一个目标区间。

  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按照规划,2020年要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推算:只要今年GDP增长超过1.75%,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就可以实现;如果今年GDP增长5%,就相当于2010年GDP总量的1.99倍,“这将非常接近原先的翻一番目标”。

  姚景源曾担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参与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制定和统计。在他看来,在中国经济总量逼近100万亿元,外部环境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特殊时刻,更要讲究增长的质量。“这也许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逐渐淡化GDP指标,更加重视全面脱贫、贫富差距、就业保障、市场活力等指标。”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建议,今后在国家层面可以考虑不再提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而是制定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而各省市可从实际出发,设定经济增长指标,国家评估各省制定的就业指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从而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

  更多细节体现民生关切

  不设GDP增速目标,不意味着今年经济工作没有目标。相反,更多事关民生细节的指标已经融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相比往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篇幅缩短,但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概念依然频繁出现。

  就业是“六保”之首。据测算,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200万人就业。“就业的目标隐含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说。

  “过去为了稳就业,一定要保持一定速度增长,现在反过来看也能讲得透。”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看来,就业更充分,全社会资源也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经济实际增长率可以达到潜在增长率的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保就业的发力点首先要落脚于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餐饮、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业领域的市场恢复。这些领域一头连着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另一头连着众多的中小微企业。这背后是更多的家庭,若尽快复苏能解决更多就业问题。

  “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听到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内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局邮件接发员柴闪闪感触特别深。“里面很多政策都跟我们最一线切身相关”。

  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柴闪闪认为,这项指标的背后是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创造和贡献。身为其中一员,今年两会他呼吁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让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得到更多尊重。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909 字。

转载请注明: GDP目标“缺席”意味着什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