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6期)在线上举行。论坛聚焦“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经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政策研究会执行会长郑新立参与研讨,以下整理了他的发言。
中央最近一再强调要“六稳”、“六保”,要有底线思维。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常委会议又一再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扩大内需和“六稳”“六保”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扩大内需是实现“六稳”“六保”的根本举措。因为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够把蛰伏的发展潜能激活。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蛰伏的发展潜能”,它潜藏在那里,没有发挥作用。我们通过改革把增长的潜能激发出来,就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地发展,只有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地发展,我们才可能实现“六稳”“六保”。
过去曾经讲过一个“自行车理论”,自行车在平稳前进时是最稳的,也是没有风险的。如果失速了,很慢很慢,肯定要倒下来,如果太快了也会有风险。所以,现在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是实现“六稳”、“六保”的一个重要措施,而要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就要靠扩大内需,特别是美国政府最近在推动产业链“去中国化”,推动美中经济“脱钩”,世界范围内疫情的影响使我们的出口订单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更成为我们一个正确的选择。今年按照中央的部署,扩大内需要紧紧抓好四件事。
第一件事,抓紧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基站、超高压输变电、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工程,这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一个新的任务。中央提出这七大工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一个战略性任务。
这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我国将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设施,拉动中国经济跨上一个新台阶。5G基站、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将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条件。超高压输变电的建设将会把我们西部的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等输送到东部用电的重负荷区。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建设,将会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工业互联网将会拉动中国经济加快产业升级,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的支撑条件。
这七大工程累计大概需要几十万亿元投资,我们要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成熟的程度抓紧开工建设。由于受疫情的影响,一季度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我们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完成全年的发展任务还是完全有条件的。
第二件事,以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不平衡”和“不充分”主要是体现在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我们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城乡之间建立一个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等价交换体制和机制,就能够把城市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先进的生产要素吸引到农村去,促进农村的发展。乡村振兴主要是干好四件事:
1、农业现代化。
2、新农村建设。
3、农民工的市民化。
4、特色小镇建设。
把这四件事做好了,就能够激发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新动能。我们农村现在还有5亿多人口,第一产业劳动力还有2亿人,平均一个劳动力只能种8亩多地,美国一个家庭农场平均规模8000亩,是我们的1000倍。所以,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常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27%。所以,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是2.7:1。农民收入增长不上去关键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我们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剩下的劳动力到哪儿去呢?通过发展城市的服务业可以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比如城市里现在公共服务是个短项,根据日本的经验,发展照护制度就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通过社会保障进行照护,平均一个照护师照护两个失能半失能老人。现在中国失能老人有2000万,半失能老人有3000万,加在一起有5000万。我们建立社会化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体系,就可以安排照护师2500万人,把农民训练一下,提高他们的素质,把我们的照护体系建立起来,就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2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像这样的服务业岗位在城市里还有很多。所以,要发展农业的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需求很大。今年1月1日新《土地法》开始实施了。《土地法》有个重要的土地政策的突破,就是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就地入市和异地调节入市,允许村集体把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和农民有偿退出的宅基地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的入市就可以吸引到大量的资金进入,投入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工的市民化。
积极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现在有些城市已经推行共有产权房;杭州市搞了新市民租赁房;有的城市允许郊区农村利用自己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房对城市居民出租。这就能为进城落户的农民工提供价格较低的保障房,再加上特色小镇建设。把这四件事搞起来,就能够带动大量的投资,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农村的市场,促进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第三件事,扩大国内消费市场。今年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本来应该去年就超过美国的,由于人民币贬值,我们同美国消费市场差了2000亿美元,今年肯定会超过美国。中国国内消费市场销售总额超过美国,这比我们GDP超过美国的意义还要大。因为我们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买方就是上帝。我们通过扩大进口,扩大消费,可以建立一个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循环相互促进新的发展格局。当前,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还是要把启动房市和车市放在重要地位,因为车子和住房这样十万元级甚至百万元级商品找不到第三个了。现在国内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应当通过增加住房的供给来抑制房价,而不要通过限购来抑制房价。
现在已经有十多个城市对汽车限购,说明我们对汽车的市场需求容量还很大。美国人均汽车的保有量是中国的5.6倍。我们应当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增加道路和停车场,通过改善使用环境,把潜在的汽车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
公共服务是突出的短板,特别是教育、医疗供给不足。疫情之后,我们要抓紧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扩大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满足国内需求。
第四件事,把环保产业打造为支柱产业。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十四五”应当成为绿色转型的时期,重点要解决我们环保产业面临的四大问题:
1、要把雾霾治理好。
2、要把黑臭水治理好。
3、把垃圾全部资源化利用。
4、对土地的源污染要进行治理。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解决环保产业面临的四大问题,需要大量的投入。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由于环保产业提供的产品,包括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等等,都是公共产品,需要建立一个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机制,使对公共产品的投资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这就要制定统一的严格的排放标准,大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把治理污染的费用同等地计入生产成本;同时要建立谁污染谁付费,推行第三方治理的制度,从而为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打造一个市场环境。比如我们推广清洁能源,这个投资额很大。现代技术进步可以使我们用甲醇或改性甲醇替代汽柴油,替代现在工业窑炉消耗的煤炭,替代部分石油化工消耗的石油,这样就可以减少甚至取消对石油的进口,利用我们廉价的、丰富的煤炭资源,把它变成甲醇或改性甲醇,变为清洁的能源。
第二,固体废物的处理。比如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和综合垃圾存量已经达到800亿吨。根据测算,把这些固体废物全部加以资源化利用需要投入4万多亿元,每年产生的增加值能够达到4万亿,可以增加就业400多万人,每年产生的税收几千万,可以减少碳排放6亿吨,效益非常好。所以,要把环保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第四个重点。
关于怎么看待中国的债务率。这两年,我们学界对债务率看得有点过重了,我们不能把中国的债务率和美国简单地进行对比,美国的融资结构是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通过股市筹集的资金大概占到企业融资结构里的70%左右;通过银行贷款只有30%左右。我们正好倒个个儿,资本市场始终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股权融资非常落后,主要靠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到70%左右。所以,根据这样的融资结构,中国的债务率适当得高一点是必要的、合理的。
特别是在当前应对疫情要实现“六稳”“六保”和扩大内需时,适当地增发一些债务,包括中央债、地方债和企业债,经过严格的审查,允许那些效益较好、有稳定回报的建设项目发一些建设债券,允许一些信誉较好的企业发行一些企业债券,来支持扩大内需,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