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杰)截至昨日收盘,创业板指收于2319.45点,大涨2.36%。这一点位也创下2016年4月以来的新高。当日,A股三大股指悉数上涨,沪指也收涨0.96%,深指涨1.51%。
从板块看,券商股午后开始发力,领涨两市,“牛市旗手”中信建投涨停,光大证券也一度封板。零售股全天强势,茂业商业、杭州解百、合肥百货、百联股份等7股涨停。北向资金在大量流入,一天净流入金额达2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从今年初的1798.12点算起,创业板指近半年来累计涨幅已达29%,大幅领先沪指和深指,即便在全球主要股指中,也是高居首位。
今年以来,创业板指的这一波行情,甚至被一些股民形容为“牛味儿十足”。原因何在?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景德认为,这段时间上涨的股票主要是创业板和中小板,包括一些泛科技类的软件、元器件、半导体等,这就把创业板指数带了上去,“还包括创业板里的芯片、食品饮料等,涨幅都相当可观。”
相比之下,沪指和深指涨幅明显落了下风。他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沪深两市的指标股没有怎么涨,且近几年来主要呈下跌走势,“周期类股票不涨,沪深两市指数就很难涨上去,典型的代表就是中石油、中石化近年来一直在下跌,这些股票所占市值比较大,一只股票跌,其他200只股票上涨也没有用。”
也就是说,虽然有些股票也涨了不少,可由于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电力和券商、银行、保险等带动指数的品种没怎么涨,这就会拖累指数。
各板块间和板块内部均有明显分化,刘景德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资金面偏紧,市场活跃资金相对还是偏少,这样一来资金就只愿意炒一些普遍认可的热点概念,或者是白马股以及食品、饮料、酒类等,其他股票很难吸引资金的关注,自然也就难以上涨。
相关新闻
抛弃垃圾股 引入科创板
沪指启动近30年来首次修订
本报记者 孙杰
为回应市场呼吁多年的“沪指失真”问题,沪指启动了近30年来的首次修订。昨天,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宣布,将于7月22日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编制方案。剔除ST股、延长新股计入指数时间,纳入科创板股票,成为修订的三大看点。
上证综合指数发布于1991年,也就是常说的“沪指”,是A股第一条股票指数,其核心编制方法沿用至今。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沪指编制方案修订多有呼声,类似“上证综合指数失真”“未能充分反映市场结构变化”等意见频频出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包括代表委员在内的市场专业人士再次提议对上证综合指数编制方法进行完善。
在此背景下,为充分响应市场呼声,进一步提高指数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加准确表征上海市场整体表现,上交所慎重启动指数编制方案修订。
修订完善指数编制方案也是国际主流指数的通行做法。此次沪指修订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将被实施风险警示(ST、*ST)股票从指数样本中剔除。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解释,ST股票基本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投资价值受到影响,难以代表上市公司主流情况。剔除后有利于指数更好发挥投资功能,更好反映沪市上市公司总体表现。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沪指样本中包含85只被实施风险警示的股票,合计权重0.6%。因此剔除ST股票不会影响其综合指数定位。
新股计入指数的时间是沪指重要的基础安排,许多市场专业人士认为,当前上市第11个交易日计入新股不利于指数的表征准确性与稳定性。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当前A股新股上市初期存在“连续涨停”及高波动现象。2014年至2019年,沪市共上市新股563只,上市后平均连续涨停天数为9天,217只新股连续涨停天数超过10天,新股以涨停价计入不利于沪指客观反映市场真实表现。2010年至2019年,沪市新股1年内平均收益波动率约为同期沪指的2.9倍,计入高波动新股不利于指数的稳定。
修订将延迟新股计入时间,新股上市满1年后方可计入指数。同时,考虑到大市值新股上市后价格稳定所需时间总体短于小市值新股,因此设置大市值新股快速计入机制,也就是,上市以来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股票于上市满3个月后计入,以保证沪指的代表性。
科创板股票也将纳入沪指样本空间。上交所表示,一般而言,新板块上市的证券,通常需经一段时期跟踪评估后才会考虑计入市场代表性指数。自去年7月22日首批科创板证券上市至今,上交所已持续跟踪评估近一年时间,科创板整体运行平稳。截至5月底,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105家,总市值1.6万亿元,已成为沪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板证券计入沪指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科创板上市公司涵盖诸多科技创新型企业,科创板证券的计入不仅可提高沪指的市场代表性,也将进一步提升沪指中科创型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占比,使其更好反映沪市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