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也并非易事。
7月2日,一位央企环保公司的负责人张政(化名)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央企跑步进场,基本上都已接触到了头部的环保企业,国资委也是有要求的,后面不是说谁都能进的来。目前混改的资源,可接受方并不太多。”
张政告诉记者,这些头部环保企业基本都是由于前几年投资过大,扩张太快,造成了一系列资金债务难题。其实博天环境一开始也是以技术见长的,碧水源的初衷是要技术引领,但后来又搞重资产,玩PPP去了,最后搞得活不下去。这就是路子走弯了。重资产不是不能做,现在可能更需要迭代的技术。
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霆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如果不抓住技术这个重点,这个行业就没得救。好的商业模式加好的技术,再加上资本助推,才是行业的未来。”
环保企业要想找到理想的国资,完成混改,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最终的决策,考验着实际控制人。“无论是哪个环保企业,其决策压力都很大,也会很难。而越到后面可能越难,期望值和现实之间最终要找到一个平衡。”张政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在他看来,其实这个平衡点也很难找,但非要逼到那个份上,实际控制人也是会“割肉”的。如果没逼到这一步,那实际控制人也是坚决不同意的。
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价条件。“实控人被迫出让控制权,肯定会最后一搏,但实控人自己已经把大量股权质押出去了,实际债务很多,如果转让价格低的话,就相当于净身出户了。所以肯定会死咬。”张政告诉记。
不过,如果转让价格过高,还是会有一些风险。
张政分析,由于基本面的问题,上市公司股价有下行压力。如果央企去购买,或去做定向增发,到时一开放,价格很可能下跌,那么问题来了,在账面上会直接体现亏损。所以这个决策压力是很大的。铁汉生态亦是如此,上市公司需要输血拿到一笔钱,如果换一部分资产,再装一部分资产,获取控股权,但是不解决实控人的财务危机,估计与其意志不一。
经济观察报记者独家采访获悉,中国节能对铁汉生态的收购,目前仍处于国务院国资委的审批阶段。一般情况下,批下来要两到三个月,预计7月份会有结果。
一位接近铁汉生态的知情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实际上审批相对是比较容易通过的,因为从整个金融市场监管层看,还是鼓励实施混改的,政策比以前放的要宽。但国资委审批也会提出相关要求,比如整体负债率等。“而其实现在铁汉生态的财务状况比东方园林还要糟糕。它们现在已经几个月没发工资了,也是很迫切的希望国资的尽快进入。包括博天环境差不多也是如此状况。”上述知情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与博天环境谈过的企业包括央企有几家,但真正有勇气接它盘子的,可能也有点难度。深入去看,毕竟还是有很多财务上的问题和困难的。
中国节能在将国祯环保纳入麾下后,再收铁汉生态,是不是也面临一些难题?
上述知情人士认为,最终双方能不能谈成,中国节能可能也不容易,因为深投控此前先入主的,都没收成,而中国节能和深投控也未谈成,与铁汉生态谈,也存在很多难点。主要还是看双方的对价条件和一些战略要求。“所以,如果实际控制人可能混改的预期太高,恐怕还是有问题的。估计没有那么容易谈妥。”
在张政看来,中国节能的考虑是把铁汉生态作为其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但是否一定要铁汉生态,这也未必。它应该也有多种考量和选择。如果并购的这笔钱不能产生效益,对其整体将产生影响。所以也不排除会放弃此项收购。国资委对央企减负债、减杠杆的要求也非常明确。中国节能应该也有压力。
两年多来,大量环保民企进行了“混改”,已有20余家民企易主,环境商会预计直接资产交易额度超过200亿。今年上半年逆向混改潮继续,碧水源、国祯环保、铁汉生态、博天环境等头部民企先后出让或计划出让控制权。
环境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国资在环境产业头部的势力和引领作用日趋强劲,以国资主导投资、民企专注技术与运营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形成。已接受驰援的环保企业在国资助力下成功打破融资困境,回血明显。比如,清新环境2019年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13.46亿元,同比增长26.7%。
7月2日,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有了国资的支持,公司肯定比以前更加稳健了,包括资金、战略、业务等各方面。我们和国资结合,有一个融合过程,一年多来,融合的还不错。发挥国资平台优势,主要体现在融资、市场开拓、未来战略布局等方面。
“未来中长期看,我们希望继续发挥平台优势,同时把市场化的机制发挥好,把所擅长的运营管理、技术创新等优势保持下去。我们就有可能在一些新的方向上取得突破,再上一个台阶。”李其林告诉记者。
清新环境的身份在2019年发生了改变,现已是四川省国资委控股的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李其林对环保上市公司的“转身”深有感触。他对此轮混改的理解,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需求,另一方面环保产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政府资源,做一些大的项目投资、区域化流域化的综合性环境治理,单纯由技术型民营公司去做,精力和能力都不够。加上这几年的产业周期影响,市场要素亟待整合。从大的逻辑和方向看,这是一个潮流,亦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他认为,民企在混改后如何用好这些体制机制,很关键。国资的背景、融资的资信及资源支撑,民企的核心技术优势和市场化管理的能力和机制,这几种要素具备就足够了,但要形成合力。这就是融合的问题。
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互补。
“其实混改反映的就是互补的概念,央企大举开进,不是说带着平台、资金和资源,就可以做好,还要有核心技术、创新的性价比高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做好产业。所以还需要寻求合作方,进行结合和优势互补。”李其林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已有半数央企进军环境产业。全国省级环保集团达20余家,已形成地方环保投资的一股新势力。在李其林看来,央企对行业的冲击也是现在可见的这种景象,谈不上会更怎样。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集团董事长赵峰说,“我们进来并不是跟大家抢利益、抢蛋糕的。希望大家不要把我们当做野蛮人对待。央企、国企以及社会资本各方,大家分工不同,履责也不一样,各方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
未来环境治理需要的是一个综合效果,由分散的治理更多向区域化、流域化综合治理转变。这就倒逼企业具备更加综合协同的能力。
李其林表示,我们希望依托国有股东进行综合协同,做出一些示范和案例,探索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坚守核心主业,持续去做好烟气治理这个老本行,主要是在运营、运维、技术服务等方面。尤其第三方运维,仍有存量空间。我们也会向很多工业行业延伸拓展,比如钢铁行业,也是大气治理的重点。
在业务其他种类上,清新环境也做了新的布局。如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固废危废综合处置及循环利用等,未来也将逐步拓展。
据经济观察报采访了解,头部环保企业最密集的混改已进行的差不多了,很多企业走完了过程,后面就看谁做的更好。当然一些小的混改也可能在局部上演。细分领域竞争也很激烈,但不少小而美的企业在专业领域始终坚持做精做好,也有饭吃,将来也可能与头部企业进行互动或结合。
李其林将之视为一个比较理想的业态和格局。大企业在某些领域不可能做的那么细,也需要与小企业进行互补。
他认为,产业相对弱势的时期正在逐步过去,今年如果不是疫情影响,很多企业的数据应该会改观。随着疫情的稳定以及这轮混改的完成,基本就形成了一个新格局,国资与民资达成相对平衡。“与此前不同的是,今年可能是要看混改之后的变化和成效,比如应收账款、融资、现金流是否改观,营收、毛利等情况是否企稳回升。”李其林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未来几年可能更多关注混改后,环保产业如何发展,是否有一些新的案例、新的企业在崛起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在出现。
雷霆对未来行业的趋势有着独到眼光,他认定一个大方向是要突出以技术为主的、高质量发展的、资本助推的模式。而现在正好是一个转向。
他说:“我们已从传统环境治理的思维中跳了出来,不再追求量上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做技术引领。商业模式也要创新,模式不对,最后就会搞的歪歪扭扭。我们要做好的商业模式,要有技术引领来迭代做一些项目。我们不要量最大,但要做的最好。我们主要并购一些大的项目,包括资本市场上一些优质的上市公司。”
雷霆认为,如果不抓住技术这个重点,这个行业就没得救。好的商业模式加好的技术,再加上资本助推,才是行业的未来。